8月2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在哈尔滨召开,一时间,哈尔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备受关注。近年来,哈市新材料产业依托全市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芯片制造和封装材料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如今,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双轮驱动下,哈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呈现强劲态势。
火红滚烫的铝水,热气蒸腾的铸锭,高温轧制的合金材料余温未散……走进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轻)厂房,忙碌的工作场景随处可见。记者了解到,面对铝加工材市场需求收缩等多重压力,东轻坚持“深耕细作持续赋能”主基调,聚焦抢市场、提质量、拓窄口、降成本、保安全等重点工作,在市场严峻复杂形势下保持了生产经营基本稳定。上半年,净利润实现计划目标的105%,交出主要经济指标“双过半”的答卷,跑赢2023年生产经营“上半场”。
据介绍,2008年以来,东轻聚焦满足国计民生关键领域铝合金材料国产化使用需求,积极开展对九类铝合金,几十种型号的铝合金板材、锻件、挤压材的研制工作。通过一次次工艺攻关,一次次总结经验,持续探索,最终全面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我国关键材料的禁运和关键制造技术的封锁,为我国轨道交通、空气化工等重要领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材料技术支撑,形成了60余项发明专利。
东轻对国产大飞机的助力可谓可圈可点。东轻与国产大飞机结缘是从2011年机翼上壁板立项开始。中铝集团国产大飞机专项启动后,为了抢抓民机市场机遇,东轻第一时间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近百人的攻关团队承担研发任务。
历时6年攻关,2017年初,东轻通过采用开发新型结晶器、优化合金成分以及各项铸造工艺参数匹配等措施,成功解决了高合金化大规格铸锭铸造成型问题;采取强变形轧制、强韧化热处理关键技术,突破了铝合金预拉伸厚板强韧性匹配难题,为实现大飞机机翼壁板国产化奠定了基础,东轻成为国内第一家试制成功大飞机壁板材料的铝加工企业。
2017年6月13日,东轻铝合金板材通过国防科工局、中国SF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组织的转阶段评审。
一代飞机、一代材料。民机铝材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有极高的要求。2017年11月20日,东轻与中国SF公司正式签署民用航空铝材研制及应用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旨在实现大型客机、支线飞机以及未来宽体客机用铝合金材料国产化应用,加快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发展,更好地实现国家航空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布局。在不断科研攻关下,东轻用时5年,完成了具有耐疲劳性的下机翼壁板材料研制。目前,东轻已经有四款产品获得工程批准书,进入中国SF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目录。
东轻的发展只是哈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局局长王绍臣介绍,目前,哈市新材料产业已涵盖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其中,在高端铝镁合金、钛合金、石墨烯等领域取得了较大产业优势,形成了以东轻、航天海鹰哈钛等为骨干企业的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链,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玻拓普复合材料等为骨干企业的高端复合材料产业,以哈尔滨万鑫石墨谷、哈尔滨电碳厂等为骨干企业的石墨材料产业链。目前,哈市新材料产业拥有5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个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项国家工业遗产和5户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
王绍臣说,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哈市正在积极打造四个重点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即松北区高端材料产业功能区、平房区高端材料产业功能区、南岗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和阿城区先进钢铁产业功能区。
松北区高端材料产业功能区内已形成由航天海鹰哈钛、哈尔滨万鑫石墨谷、哈尔滨威尔焊接等骨干企业为主的钛合金、石墨和石墨烯、焊接材料产业集群,以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天宝石墨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的碳及石墨封装材料产业集群。科友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万鑫石墨产业园、宁波江丰电子材料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区域新材料产业发挥集群效应。平房区高端材料产业功能区内形成了以龙江(国际)铝镁产业园为承载、依托东轻等龙头企业为主的铝镁合金材料产业集中区,以哈尔滨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的复合材料构件基地。南岗区新材料产业园区正围绕省石化院特种结构胶粘剂和烯创公司的高热通量石墨烯复合散热材料工程化技术等高端前沿技术,结合华美亿丰公司的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加速打造集高端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基地。阿城区先进钢铁产业功能区正在以建龙阿钢为产业核心,加快建设集钢铁生产、加工、贸易、研发、物流为一体的先进钢铁制造示范园区。依托全区建材产业丰富资源基础和规模优势,以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为载体,围绕绿色建筑工程材料、市政基础设施材料两大产品系列,逐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记者 韩丽平)
转自: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