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地种出大收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以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8-03





  仲夏时节,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大棚里,蔬菜种植大户于云松正给棚内的西红柿补水。“这排是花生柿子,那排是香蕉柿子,现在还没进入大范围采收季,得常来照看。”


  今年50岁的于云松,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经纪人”。蔬菜村的“小菜”,有三分之一经由他销往国内外。站在村内瞭望台上,放眼望去,白色大棚整齐列于道路两侧,向远方延伸。在村里,因蔬菜产业的发展,活跃着一批像他一样的“经纪人”。


  牡丹江市,地处长白山与张广才岭余脉接合部,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仅占黑龙江省的4%,是个“农业小市”。多年来,牡丹江市坚持把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速提升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培育形成了以东宁黑木耳、宁安果菜、海林猴头菇、林口大鹅、穆棱沙棘等为主体的优势产业布局,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菌菜牧林药”等特色产业规模。特色农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0年居全省之首!


  1.立足特色农业构建“一村一品”


  驱车前往东宁市,一路青山苍翠、鸟雀啼鸣。河岸上,一座座白色的大棚鳞次栉比,棚内,一排排菌袋被线接连栓起,整齐悬挂在空中。白色的菌袋上,“黑元宝”正破袋而出。


  “今年产量格外高,俺家12万个菌袋,能产17000多斤。”在老黑山镇和光村,40岁的木耳种植户代少龙正在采摘最后一茬春耳。“早晚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木耳品质‘杠杠的’!”手上活不停,代少龙语气中尽是满意。


  “九山半水半分田”,当地人这样形容东宁的地貌。多年来,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禀赋与持续的技术创新,沿边小城东宁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形成“村村生产、户户栽培”的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东宁市年均种植黑木耳9亿袋,鲜品产量64.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1%。小木耳做成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走进海林镇蔬菜村,村头竖立着高耸的蔬菜雕像,掀开菜棚有顶花带刺的黄瓜、形态各异的西红柿、绿油油的卷心菜……“我们村年产蔬菜1.2亿斤,70%出口外销,村集体资产累积近3亿元。”在村委会门口,记者“截”住了脚步匆匆的村党委书记窦乃兴。


  蔬菜村原叫幸福村,可30多年前,村民却不知幸福是个啥滋味:人均耕地不足2亩,生活刚刚跨过温饱线。用村民徐发亮的话说,那会儿村里是纯“水泥路”,除了水就是泥。那时还年轻的窦乃兴下定决心,建设棚室种植反季节蔬菜,以蔬菜产业富民。


  如今,小窦变成老窦,两鬓染了白霜;小蔬菜变成了大产业,村里换了模样。徐发亮也在城里买了楼房。而蔬菜村,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巍巍群山、莽莽林海,依托好生态,牡丹江市积极转变农业生产结构,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小”土地上种出大收益,让特色农业成为致富增收的新动能。


  2.致力精深加工“原”字号变“精”字号


  7月6日,牡丹江宾客如织,全国食用菌(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这里召开。位于东宁市绥阳镇的黑木耳交易大市场上,不少企业开启了现场直播。“生意好得很,下单的特别多!”主播们吆喝得也更加起劲。


  木耳冻干、即食木耳、木耳脆片……长条桌上,摆满了各色木耳深加工产品。桌后,企业负责人刘运福正向各地客商介绍产品:“企业引进先进的黑木耳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研发黑木耳泡发速度,打造以食用菌深加工为主导的黑木耳产业链条。我们目前设立专销商铺近30家,产品销往国内20余个城市。”


  依托特色农产品,东宁市大力推动木耳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即食木耳、木耳小菜、木耳预制菜、休闲食品等全链条产业,把每一朵木耳都充分利用,实现环环增值。


  未来,牡丹江将向推进木耳产业精深加工聚焦发力,在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技术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黑木耳酱、小菜等方便食品以及黑木耳保健食品,推进一批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实现黑木耳产品转化增值。


  在海林市悦来颐和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刚采摘下的猴头菇立即被运往冷库,身着棉服的工人手脚麻利地为鲜菇打包。这些猴头菇将被送到海浪机场,48小时内即可到达广东,端上沿海地区百姓的餐桌。


  当前,海林市猴头菇生产在科学化种植的基础上,与专业院校、企业合作,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攻克了夏季不能出菇的难题。同时,在延长产业链方面持续发力。猴头菇粉、猴头菇酱、猴头菇超细微破壁粉、猴头菇咖啡……当前,20余种猴头菇系列产品陆续研发出品。今年,为顺应市场需求,合作社还研发了预制菜——猴头菇罐头。未来,打算生产猴头菇琼浆、特殊医疗食品等,丰富猴头菇深加工产品种类,向着“精”字号发力。


  如何持续推动牡丹江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延长产业链,让食用菌种植技术、设备、管理走在前列,在食用菌精加工深加工、特别是名牌产品、绿色产品上加大力度,是首先要做的。除此之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李玉还建议,利用牡丹江文旅资源,将产业链与旅游康养相结合;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讲好食用菌种植业文化故事,助力延长产业链;借助食用菌产业建设好科技小院与现代化工业企业,助力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扎根黑土地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牡丹江水自镜泊湖倾泻而下,在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蜿蜒流过。若想进村,人和车需乘船横渡。站立船头,悠悠烟水,淡淡云山,有种置身江南水乡之感。


  看中家乡与镜泊湖相临的优势,大学毕业后,程连坤选择回乡发展。他带领全村百姓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办家庭农场、建精品民宿、搞农产品加工……“青年人返乡创业,就像渡口的船一样,要架起山村通往外面的桥梁,把新思想带回来,把家乡的特产和山水展示出去。”未来,程连坤还想把小朱家村的旅游品牌推广到更多地区。


  近年来,随着牡丹江特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返乡创业。这些新农人的到来,为乡村带来新活力,激发特色农业新业态。


  “我叫初秋,这是我家今年新种植的黑木耳。今年的木耳长势特别好……”大棚内,“95后”东宁女孩初秋掬起一捧刚晾晒完成的黑木耳,向直播间的观众展示。


  “初秋”本名战云秋,在短视频平台上经营一家山货特产店。“完全是误打误撞,一开始只是记录日常生活的点滴,没成想得到大家关注。”战云秋坦言,“在积累了经验后,我就开通了网店,想用短视频平台将家乡好物推广出去,让家乡味道‘香飘’全国。”


  与战云秋志同道合的,还有哈尔滨姑娘张洋。在短视频平台上,她的账号有近百万粉丝。今年6月,受东宁市三岔口镇邀请,她第一次来到东宁。“计划待两天,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张洋爽朗一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里特别踏实,这里的环境好,农产品品质好,值得卖个好价钱。”


  前些天,张洋与战云秋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让天南海北的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东宁黑木耳。一天的时间里,4500公斤黑木耳销售一空。


  为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乡村振兴,东宁市打造了1650平方米的电商直播基地,建成标准化人才公寓26套,出台《东宁市“优才兴边”政策措施22条》,持续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


  走进穆棱市双孢菇加工车间,一阵菌类特有的浓郁香气扑面而来。一颗颗饱满圆润的双孢菇如珍珠一般镶嵌在菇床上。“双孢菇菌肉肥嫩,有‘植物肉’之称,老百姓俗称‘口蘑’。产量丰厚,效益巨大。”企业负责人王楠介绍。


  由于父母做边贸生意,2013年大学毕业后王楠远离故土,在国外建起了双孢菇工厂。多年来,王楠一直渴盼回报家乡。“从下决心在家乡建厂到签订合同,仅仅用了18个小时!”王楠笑着回忆。提起穆棱市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建设双孢菇工厂的支持,他用“保姆式”服务来形容——从手续审批到资金支持,以及投产前的原材料提供,穆棱市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2017年,王楠在穆棱市建起了东北首座双孢菇现代化工厂。现在,企业年出口鲜食双孢菇2000余吨,年创汇4000万元。去年,王楠获评“大国农匠”创业创新类大奖。


  “鲜食双孢菇保质期很短,而速冻却能保存18个月。未来,我打算在穆棱投建速冻包装生产线与低温冷藏仓库,可以向更远处的市场延伸,带动附近农户一起出口农产品创汇,增收致富。”王楠信心满满。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