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陶瓷遭遇品牌缺位


时间:2013-09-17





  湖北省建材行业去年产值突破2000亿大关,达2472.83亿元,累计增长26.5%,涨幅居全国第四。但令人尴尬的是,当翻开建筑陶瓷名牌产品目录时,竟鲜有湖北企业上榜。

  有产能没品牌的尴尬

  这一点在陶瓷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下,去年湖北省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七位、第四位,但同样面临着有产量无品牌的尴尬境地。

  对此,湖北鑫来利陶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全发表示,虽然湖北陶瓷产业的集群效应日益显现,目前也形成了当阳、宜都、蕲春、黄梅、襄阳5个陶瓷产业园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陶瓷企业超过百家,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陶瓷产业的品牌培育却相形见绌,“全国叫得响的陶瓷品牌,基本没有湖北的身影。”他遗憾地表示。

  据记者了解,湖北具备发展陶瓷业的资源条件,比如当阳高岭土储量极为丰富,加上生产成本低、交通运输条件好等先天优势,为陶瓷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当地陶瓷行业起步较晚,部分企业仍是贴牌生产。

  为什么湖北陶瓷企业大多数走中低端路子?湖北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谭友堂分析:“一方面,国内中高端陶瓷产品被国外品牌控制;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眼光短视,看什么品牌走俏就贴什么品牌,导致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不够,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

  由于贴牌商与厂家间的合作缺乏长效机制,贴牌商总担心厂家不按规矩办事,而厂家又担心贴牌商见风使舵,双方的合作基础就不那么牢固。加之,贴牌商本身就没有品牌优势,产品销售主要依赖性价比,因此为了控制成本就不得不向厂家压低报价,导致厂家利润微薄,双方矛盾突出。

  这种日子等不起了

  为此,有专家建议,湖北陶瓷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走自主品牌化道路。中小型陶瓷企业则可以采取整线承包的租赁方式,有效控制产品生产环节。

  不是没有转型成功的案例。吴全发介绍,2012年他们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研发合作协议,投资3000万元共建了省级陶瓷研发中心。近两年,公司每年把产品销售收入的3.1%用于研发创新,并聘专家学者任公司顾问,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湖北鑫来利陶瓷发展有限公司还结合当阳本地特色,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出适合本地原料的料标准化技术,优化了工艺流程,节约加工能耗20% 30%,提高产品合格率10% 15%。

  业界人士认为,湖北陶瓷有产量没品牌的日子已经等不起了。因为按照湖北省政府出台的《加强建材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到2017年,全省建材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下降18%。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陶瓷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创品牌的同时,还必须要完成艰巨的节能减排和升级改造的任务。

  吴全发介绍,光是他们公司,就要对生产机台进行节煤、节电技术改造。比如将原来干燥塔内的两台燃烧室热取消,需要更换两座沸腾式链排燃烧炉,并加装控制变频器、助燃风机和除尘装置,这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当然,他也表示,如果改造到位,“平均一年能节能20%,每年能少排放5000多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这位湖北陶瓷企业的代表性人物说,就是日子过得再难再紧,他们也要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因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投入,创建湖北陶瓷品牌显然是一句空话。“目前,公司已经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拟建一套满足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设备,预计节能20%以上,节水40%以上,从技术上先解决粉料制备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效能奠定基础。当基础工作做好后,好的产品和好的品牌就能在湖北生根开花。”吴全发表示。

来源:中国建设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