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六市引领工业转型升级


作者:李华南    时间:2013-09-24





  俯瞰2900多公里长的辽宁海岸线,沿海排列着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港口,就是这六个城市,充分利用国家的沿海开放政策,近年来取得了骄人成绩。2005年,辽宁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8年来,6个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14市的一半以上,占整个东北三省的1/4。拥有各类开发区8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2个。实际利用外资连续5年跻身全国前3名。

  大连两化深度融合

  辽宁沿海六市引领工业转型升级靠什么?

  靠两化深度融合,企业由“制造”型转向“智造”型。大连不仅有海域风景线,还有“信息化”风景线———林立的智能化办公楼,数百名技术人员在进行着代码编写工作。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工业化,是大连奋飞的轨迹之一。

  目前,大连共有1200多家软件公司,世界500强软件企业60余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大连市政府通过工业园区政策创新,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吸纳民营企业进入软件园区。政府不参与园区的日常管理,起辅助、协助、助推的作用。

  近年来,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向产业链高端探索———在数控机床、风电、核电设备以及太阳能产业等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使产业与产品结构更趋于合理。

  丹东发展临港工业

  打造东北东部出海大通道,发展临港工业。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三沿”优势与魅力的丹东,位于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最东端的起点,也是经济带中惟一的边境城市。

  2012年8月9日,一个战略性规划在丹东实施:贯彻国务院关于《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的批复:“发挥毗邻俄朝的地缘优势,以东北东部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契机,促进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以沿线重点城市为基础,以丹东港为依托,建设东北地区新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这里提及的“促进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是涵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及毗邻俄朝的地缘优势在内的整体互动。

  做环境,就是做市场。“大通道”、“北黄海”的开发,不仅激活了东北经济,还带动了丹东的经济大发展。港口工业园利用“大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发展船舶制造、钢铁、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粮食加工等与港口关联度大的产业。本钢不锈钢冷轧板、盛大恒通高新管业、SK能源储藏基地、和本精密机械、纳诺能源装备、帕斯特谷物深加工、昱衡实业、美泽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入驻园区,总投资近300亿元。园区所处的东北亚中心地带、环黄海经济圈等区位优势,也颇具魅力。目前已形成一条沿鸭绿江边30公里的对外开放带。拥有1200多户中外企业,2012年生产总值完成128亿元,外贸出口达9.6亿美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名列前茅。一个新兴的临港产业基地正在鸭绿江畔、黄海之滨崛起。

  锦州打造中国光伏之都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五点一线”最北端的明珠———锦州市。坚持实施体制、科技以及服务三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目标是把“锦州光伏”培育成像“锦州石化”一样的支柱产业。迄今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锦州光伏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5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100亿元,2011年,锦州光伏产业的产值达到150亿元……按照《锦州市十二五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锦州光伏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锦州在强力打造“中国光伏之都”品牌。

  目前,锦州市光伏产业基地已涵盖锦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2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形成了以阳光能源、华昌硅、新日硅、新世纪石英玻璃、金华冶炼等为骨干的光伏企业产业群,成功构建了从金属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到太阳能电池以及后续系列产品等紧密关联的产业链条。全市光伏产业单晶硅年生产能力已达1800吨,生产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营口培育超千亿产业集群

  营口充分发挥港口集聚、牵动作用,重点培育钢铁、石化、电机、镁质材料四大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输变电、船舶、汽保设备等五大产值超500亿产业集群;纺织服装、新材料等八大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的丰厚度和竞争力,一批投资超百亿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营口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者的眼睛里,营口再不是一座轻纺城市。

  营口在省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加速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的步伐。同镁合金技术居世界之先的企业联手———引进德国科浦集团(辽宁)镁合金压铸项目落户营口。该项目可一次成型镁合金铸件,为奔驰、宝马、福特、大众、保时捷等顶级品牌汽车配套,同时启动的镁金属压铸技术工程中心,主要从事汽车轻量化部件的研发。这标志着营口已有技术实力进行金属镁产业的创新,在高端镁合金产品领域参与全球竞争。营口,在调整中实现了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镁质材料、“盼盼”建材六大支柱产业。

  盘锦海洋经济繁荣

  转方向,调结构,向海谋海大发展。昔日的盘锦,向地取金———成为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及因此而兴的石油工业;今日的盘锦,向海谋海———再抖精神,发展海洋经济。其思路遵循是:促进由内陆资源型经济向沿海开放型经济转变,用世界的高度、未来的眼光、现代化的标准,科学编制各项规划。

  “向海谋海”的求索中,睿智的盘锦人深知自己的整合优势:有专家指出,海洋工程装备内容十分丰富,盘锦完全可以避开竞争白热化的产品(石油),依托周边产业集群和较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替代进口,即在防风器、采油树、顶驱、绞车等领域打开市场。另外,在海洋工程中的辅助船、深海装备、远海装备、可燃冰等开采开发领域,也可以尽力形成产业化,开拓出巨大的市场。

  海洋意识,带来了临港经济的繁荣。目前,盘锦船舶工业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7个重点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百亿元。其中,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集聚了近百家石油装备制造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产品涵盖上百个品种,填补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空白。

  葫芦岛主攻船舶产业

  瞄准国际产业转移,“筑巢引凤”,做精做大船舶产业。葫芦岛市信息化管理系统显示: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面前。

  政策创新,吸引了一批批超大型项目的相继落户。葫芦岛沿海400平方公里区域成为中外投资者的关注热点。葫芦岛先是“筑巢引凤”:葫芦岛渤船重工有限公司两个30万吨船坞的建设,使其成为国内外重量级造船企业。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造船业的“巨无霸”,葫芦岛市规划建设了船舶产业园区,才一下子引来40余家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如果说昔日想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一个梦,一个建造中国“船谷”的梦,而今葫芦岛人即将把梦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李华南)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