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绿色产业园内,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优质青稞原酒项目正在紧张地施工建设中。“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原粮储藏及粉碎系统、制曲车间、酿造车间、收酒站、勾兑车间、包装车间以及配套的公辅工程、贮运工程等,项目投产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水等都将得到合理循环利用。”青稞酒3万吨原酒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这只是互助县绿色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一个代表。
在互助县塘川工业园区转型、红崖子沟工业园区纳入海东工业园区之后,互助县为打破县域经济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局面,决定在县城附近开辟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本着“绿色、生态、科技”理念,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原则,规划产业,选择企业,于2010年从各单位、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互助县绿色产业园管委会。
据互助县经济商务局副局长包广泰介绍,上世纪90年代前后,互助县的企业全部是国企,两家水泥厂,一家酒厂,一家农机修造厂,两家煤矿,还有硫铁矿、造纸厂、玻璃厂等,都是小企业。随后,为了发展当地县域经济,该县先后引进了外资民营的碳化硅厂以及金圆水泥厂等企业。2007年,位于该县南部的沙塘川乡变成了一个工业集聚地,十几家企业全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那些年我们县的这些高耗能企业发展迅猛,2000年高能耗产业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到2007年这个数字飞涨到了50%。”包广泰说。但同时,大量高污染项目使周边环境深受其害,开放式的烟尘和废水排放,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要么达标,要么关门。”互助县县长李青川说。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种种阵痛,成为当时互助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瓶颈”,唯有更好地保护环境,开展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绿色产业结构调整,方能更好地持续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据李青川介绍,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互助县各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逐步达成“要保护环境,不要被污染的发展”的共识,才能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从而带动多赢的发展局面。
2007年,互助县开始对两高项目进行限制,不再新批。2010年下决心对旧有项目全部关停,原来十几个本打算进行搬迁的“两高一资”项目,也下决心进行淘汰和整合。目前,沙塘川原有的6家碳化硅厂已关闭了4家,另两家正在进行环保改造,待改造成功后才能恢复生产;5家铁合金厂进行整合重组,要求环保必须达标才能运行;位于北山森林公园附近的金圆水泥厂,投资5000万元进行彻底的环保改造,打造成园林式工厂,进行绿化亮化。
种种迹象表明,如今的互助经济,正在往绿色产业转型的道路上策马加鞭,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互助强县富民的必然选择。“现在我们的发展目标也从过去的工业大县调整为‘绿色产业强县’,要着力发展低能耗、低消耗、高产出的绿色产业。”李青川说。
如今,以低碳、循环、绿色、生态为发展方向,互助县正在加快新型工业集聚发展。在县城东部20平方公里的绿色产业园区内,以青稞酒产业为龙头,发展青稞酒加工、油菜枸杞深加工、中藏药加工、原料储备库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一片区将逐步建设成为集青稞酒生产、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加工和互助土族民俗旅游工艺品生产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和完善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种植,形成了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集群,通过壮大主导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初秋时节的绿色产业园区,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气息,一幢幢新厂房拔地而起,轰鸣的机器声随处可闻,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架势正如火如荼地拉开。蓄势多年的土乡,吹响了发展高端绿色现代产业的号角,县域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前景已初步显现。
目前,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两条主干道将12平方公里的园区连接起来,青稞酒3万吨原酒生产线已开工建设,计划年底建设投产1.5万吨,双向8车道的振兴桥将园区与县城紧密联系起来。特色酿造、高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绿色食材、药品生产、旅游纪念品研发等将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同时,该园区将实现远期就业6万人。
“园区规划标准高,企业准入门槛高。”包广泰说。他介绍,互助县将探索循环发展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注重绿色产品加工循环。同时,与城市建设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为打造“旅游性城市”循环建设努力,实现园区内部的产业循环,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尤其是在内部循环过程中,做到多次循环、处理,充分利用废气、废渣、废水,实现产业链条循环利用。”包广泰说。(陶成君 林艳 李义霞)
来源:中华建筑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