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上半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新的特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差距缩小,对外贸易齐头并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效益快速增长。
――速度:区域间差距缩小
从上半年运行情况看,区域间的经济增速差距呈缩小态势。通过对主要指标的加权平均计算,上半年东部地区十省市(不含辽宁)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3.0%,西部地区增长12.1%,中部地区六省(不含吉林和黑龙江)增长12.3%,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增速之差由2003年的1.8个百分点和2004年的1.4个百分点缩小为今年上半年的0.9个百分点,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增速之差也由前两年的2.6和1.4个百分点缩小为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长11.2%,与其它地区略有差距,但差距没有进一步扩大。工业生产呈现类似特征。
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仍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领跑中国经济。但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略减慢1.1个百分点,这与整个东部地区的战略调整是分不开的。今年以来,东部地区根据各自经济发展实际,不约而同地分别调低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纷纷压掉那些质量不高、有负效应的速度,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其中,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较大的广东和山东分别调低了4.2和5.3个百分点。
不平衡是绝对的。目前来看,今年上半年各区域间的经济增速差距没有进一步加大应该说是一大亮点。由于区域内的各省市的总水平相差不大,因此各省市增速的不同还不至于在短期内造成很悬殊的差异。但是,区域内部分省市区之间的增速差距加大,特别是一些省份持续快速增长,而另一些省份持续增长较慢,到底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反映了一种趋势,是否正在酝酿着新的不平衡,值得引起注意。
――结构:内需在同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出口亦全线飘红
从结构上看,各区域经济的内需结构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上半年,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过去一年多,针对一些地区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严控土地和信贷等一系列调控措施。这些调控措施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策略。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得到抑制,而东北地区投资则相对加强,中西部地区投资保持适度增长,总的需求结构应当说是更加合理了。统计数据显示:
东部地区,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更趋于合理。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2%,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7.1%,是几大区域中最低的;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是几大区域中最快的,增长14.5%。
中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方兴未艾。上半年中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0.3%,西部地区增长34.7%,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3.5%。考虑这些地区人口众多、房地产投资基数不高,这种格局还算可以接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33.5%和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4.1%和13.8%,两个区域的需求结构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特征。
东北地区,投资力度较大。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中西部地区不同的是,东北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并不高,大量的投资集中到制造业中,应该说,这对于改造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促成新的增长点是有利的。
投资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格局,既是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结果,也是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结果。各地区仍然重视招商引资,但越来越多的地区不再是盲目引进,也开始择优录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半年一些地区利用外资出现回落是正常的,无需大惊小怪。
事实上,尽管国内需求结构各异,但发展外向型经济却是各地区共同的特点。其中,尤以东北地区表现突出。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出口增长51.8%,力推外向型经济的势头很强;东、中、西部出口增幅差距不大,齐头并进,均超过30%,东部为31.8%,中部为33.5%,西部为34.4%,中西部出口增速都略高于东部,但上半年东部地区出口仍占到全国的88.9%,略低于2004年的89.5%,是我国出口的绝对主力。
――效益:中西部增速快于东部
上半年,虽然东中西的增长格局没有大的改变,东部地区增速还略快一点,但收入分配却出现了一些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利润继续快速增长。如,新疆和陕西规模以上工业前五个月利润分别增长95.2%和79.5%,内蒙上半年增长59.3%,这些省(区)的效益增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
利润增速西高东低的背后,是利润行业分布的高度集中。在资源瓶颈约束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少数上游产品行业由此而利润大增,而下游产品价格受制于消费需求等因素涨幅不大,多数行业利润并未增加甚至出现减少。从全国看,如果扣除石油、煤炭行业,总的利润也只是微幅增长。由于利润过于向少数行业集中,石油、煤炭和钢铁行业比重高的地区,总的利润情况比较好;而石油加工等行业比重高的地区,利润状况则要差一些。
客观地说,一些资源类商品价格被低估,既不利于节约使用资源,也不符合市场机制的要求,目前其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可以看成是对价值的合理回归。中西部地区的效益不断改善,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问题在于,利润过于集中在少数行业,折射的是市场机制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和经济关系的扭曲。而且,少数行业和企业的利润增加,还不能说是总体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比如,西部某地区前三大行业,不足十家企业实现的利润几乎占到了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100%,而多数行业、多数企业的盈利状况远不像总的利润情况那么好。
――协调:仍是区域发展的大课题
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得到明显增强,但差距仍是明显的,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比中部地区高1.1倍,比西部地区高1.6倍,比东北地区高40%。人均GDP最高的上海达到55307元/人,最低的贵州只有4215元/人,相差12倍。2004年,东部沿海十省市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4%,今年上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57%,而东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仍明显落后。上半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近6000元,其他三地的人均收入则大部分停留在3000-4000元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大,在东部地区,上海、北京的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而在西部地区的贵州则只有800余元。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中西部地区不能发展起来,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就难以实现新的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效率;如果没有中西部地区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广阔的国内需求支撑。区域间可说是唇齿相依。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建立在区域间协调的基础上。
实际上,东部一些地区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也伴生了土地日趋紧张、能源难以为继、城市超负荷承载、环境严重透支等问题。煤电油运紧张、民工荒、粮食涨价等经济生活中接连出现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区域经济矛盾的反映。所以,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
针对区域经济差距过大的现实,国家在2000年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也不甘落后,希望崛起。这些战略构想的背后,正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今年3月5日,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正在逐步确立。
我们因此有理由期待并相信,目前区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的这种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会得到保持和加强。
但也应看到,各区域间的经济矛盾仍然较多,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如何探索出符合各自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并不容易。
目前,东北地区还在积蓄能量阶段,经济发展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振兴东北,实现令人神往的“新东北”蓝图,并非易如反掌。要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光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是远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还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探索出一条振兴的新路子。
中、西部的发展速度正在接近东部。但必须承认,曾经支撑东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主导下的经济列车,在高速运行中必然隐含着巨大的风险。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增长率,而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复合型目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在追赶东部地区的同时,如何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经济与生态、资源、社会的关系;更多地让能源消耗、环境改善、区域协调等综合指数融入到GDP中,让经济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仍是一个重大且重要的课题。(本报记者 陈淑清)
来源:中国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