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以及最大的工业基地,是最早的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两化深度融合为这个国际大都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2010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3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622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8.4%以上,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2,而在“十二五”期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提高到85。
总结两化融合推进经验,上海经信委表示,一方面要与国家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当地产业特色相结合;同时还要立足企业,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两化融合要抓出实效,必须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顶层设计先行
顶层设计是两化融合不可或缺的推动力。自2008年上海成为全国首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连续几年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并通过发布和落实“两化融合”实施意见、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和项目指南的方式,形成较完整的“两化融合”规划体系。
上海市政府批转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两化融合”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市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上海市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对国有企业信息化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对接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智能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专项发展意见或规划中都体现了“两化融合”的内容。
在最近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围绕深度融合加快全面渗透,结合推进“双倍增一提升”计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生产性服务业倍增和先进制造业提升,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争取上海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市经信委表示,“推进两化融合一定要与国家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当地产业特色相结合。”上海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全市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
企业信息化领路
企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抓手,上海市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
从大型企业方面来看,上海市以骨干企业信息化为典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水平提升。同时,发挥政府专项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了200余个企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企业投资逾120亿元。
如中国商飞投资1亿元实施了全球协同研制平台建设,促进了由单机设计向网络化协同设计的转变,带动了协作单位和供应商等业务系统对接,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备配套保障能力的航空研制生产体系。上海电气下属的电站集团、三菱电梯等企业围绕风电装备、电梯等关键产品,着力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部署,打通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信息通道,加快了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上汽集团围绕自主荣威品牌建设,开发建成国内首个集成且支持柔性生产的汽车制造执行系统,平均减少45%的制造周期,带动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而在中小企业方面,上海市重点培育了一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共性服务的平台。中小企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因其规模小、投资弱,成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难点。上海围绕创新研发、中试环境、电子商务等领域培育的一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共性服务的平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巨大。
如启动实施了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双推”工程,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让利、企业自负各一点的方式推动了7000余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加强“上海中小企业”网站和“企业呼声直通车”热线的公共服务功能,中小企业通过网站或热线即可完成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数据报送等工作,拓展了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渠道和途径。上海电信商务领航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高速上网、企业总机等增值服务,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成本。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两化融合要抓出实效,必须激发企业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则要主动承担好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金引导、人才培养等工作,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能级提升、转型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上海市经信委在推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深刻体会。
抓契机拓展新技术
上海紧抓产业集聚、节能减排等各种契机,大力拓展新兴技术应用。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上海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产业园区为重点,以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运维系统为切入点,着力提升产业基地园区的综合功能,园区对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目前来看,上海已在园区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以及园区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不俗成就。包括编制了涵盖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服务、评估等内容的《数字化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标准》,作为企业联合标准在临港园区下属的洋山港等产业园区中进行了试点推广,目前该标准已纳入上海地方标准的制定计划;以及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在公共区域无线覆盖、IC一卡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建设了高清智能技防系统,实现对园区内所有人、车的动态监测,并与公安部门联网,提升了园区管理与安保水平;浦东软件园统一部署了园区内的集中式数据中心,并面向初创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云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了企业信息化部署成本。
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突破口。上海市围绕节能减排相关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高耗能行业有针对性地推进一批两化融合项目。如上海焦化采用综合自动化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装置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两年内甲醇产量由33.5万吨提高到49.1万吨,甲醇综合能耗从49.51下降到48.67。上海氯碱2009年启动21项节能减排信息化项目,通过对聚氯乙烯生产采取裂解炉余热资源回收、为电机增加变频控制等技改措施降低了产品单耗。
此外,上海还充分利用世博会新技术试点应用的契机,跟踪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新一代无线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按照先进性与适用性相协调的思路,加快企业运用新兴技术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据统计,过去5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翻了一番,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接近0.9%,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接近3%。
上海经济转型的成效正在显现。上海市经信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领域)实现产值699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4%,同比提高了0.4%;其中,新能源、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增速超过20%。
各方合力推动
最大程度调动全社会资源和积极性协同推进两化融合,是上海两化融合的重要原则。上海着力激发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广泛深入的两化融合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全市推进合力。
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依托复旦、交大等知名高校以及宝信软件等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10个重点实验室,从不同领域与环节支撑两化融合相关研究和实践。江南数字化造船、上海氯碱节能减排、上海烟草供应链管理等一批产学研项目顺利实施。
推进区域合作方面,建立市、区联动机制,在浦东、松江等5个区县推进两化融合实践区建设,并根据区县产业特点明确重点实践任务,其中浦东新区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在长三角合作框架下,推进与江苏、浙江等地两化融合方面的合作,加强了企业间交流。
此外,上面还发挥了媒体在营造社会氛围、扩大宣传覆盖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两化融合重要活动开展了各有特色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两化融合的关注度,形成较好的两化融合外部环境。(本报记者 高晨)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