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支柱产业拉动,安徽芜湖工业良性发展


作者:徐斌    时间:2013-10-14





  今年以来,安徽芜湖市工业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经信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了快速发展。记者近日在芜湖采访时发现,芜湖市工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与四大支柱产业的带动密不可分。

  四大支柱产业各显优势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奇瑞汽车公司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汽车产量居全国第八、九位。今年以来,奇瑞公司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1~7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56.8亿元。以奇瑞公司为龙头,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使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成为芜湖工业一大优势。

  家电工业。芜湖市家电工业有较好基础,是安徽家电“金三角”(合肥、滁州、芜湖)的一角。美的、日立、科龙等知名企业入驻芜湖,享受芜湖市作为较早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加快发展。以家电整机为龙头,又带动了零部件、塑料件企业的发展。

  船舶工业。芜湖是我国的重要港口,船舶工业有较好基础。所辖的无为县二坝船舶工业园经过逐步建设,年造船能力已达100多万吨;芜湖新联造船公司、长航江东船厂、大江造船公司、宏远造船公司等企业的造船能力已累计突破300万吨。基于芜湖船舶工业的良好基础和较快发展,2011年,安徽省已把芜湖作为“船舶制造基地”,列为全省六大装备制造业之一重点发展。

  电线电缆工业。芜湖市电线电缆工业原来比较薄弱,2011年根据区划将无为县划归芜湖以后,线缆成为芜湖工业又一支柱产业。无为县是全国电线电缆四大基地之一,2013年上半年产值已达210多亿元,拥有江淮电缆、华菱电缆、华宇电缆等重点企业,尤其是无为县高沟镇聚集了上百个电缆企业,是我国电缆产业专业镇。生产的电缆广泛为石化、冶金、机械、航天航空服务。无为县提出,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电线电缆千亿元目标。

  行业指导和行业服务

  芜湖市积极贯彻稳增长、调结构、强服务、促增长的方针,围绕四大支柱产业,芜湖市经信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行业指导和行业服务。

  强化政策支持,全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芜湖市出台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42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55条意见,安排30多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以利企业轻装上阵;建立帮扶机制,对大中型企业实行“一企一组一策”,点对点帮扶;实行分工负责,市级领导牵头联系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县级领导牵头联系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成立小微企业帮扶工作组,建立各级部门与企业间的长效帮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成立了规范金融秩序领导小组,积极举办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活动,帮助300多家中小企业融资。加强政府负债风险防控,一手抓政府债务全口径管理、平台负债管理和政府合同管理,一手抓多渠道融资。

  加强重大项目支撑,打造经济升级版。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生命线,加快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强化项目调度,实行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责任落实奖惩化。市委、市政府对于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十天一调度;对于县区重点项目,一月一调度。谋划培育新的增长点,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期重点谋划推动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循环经济等8大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重大经济增长源。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自国务院批准合芜蚌试验区建设以来,芜湖市本级投入自主创新25亿元,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近300亿元。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达343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一直位居省内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正在谋划出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及8个配套文件,在引进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培育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芜湖四大支柱产业中民营企业占大多数,为加快发展,芜湖市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全市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负责人在全市民营经济大会上要求全市上下明确发展思路,完善政策举措;各县区、各部门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作为重大工作任务。实行政策倾斜。相继出台了全市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帮扶活动实施方案、鼓励民营企业上台阶奖励办法、促进重点企业产需对接工作意见等优惠政策。在企业项目申报、行政审批、规划用地、环保评审等方面,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对民营企业除应依法交纳的税收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认真落实困难企业社保缴费的减、缓、免相关政策,及时兑付稳定就业岗位的补贴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2013年,省政府下达芜湖市充实担保公司国有资本金的7243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达61034万元。推动招才引智。着力加快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出台政策加大招商引智步伐,构筑人才战略高地,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本报记者 徐斌)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