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开发新政有望出台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时间:2013-10-18





沿边沿江开发新政有望出台 区域振兴助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促进沿海、内陆、沿边“三位一体”的开放开发新政有望近期出台。区域振兴规划草案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制定原则,灵活的政策机制完全不同于4万亿元的“一刀切”,有助于创造经济增长多点开花的局面并实现中国转型经济的升级版。

  沿边开放开发规划有望尽快推出

  上海自贸区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拟将通过以点带面的增长方式,加快并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随着上海自贸区利好题材的持续发酵,中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宏伟蓝图正迅速的扩散铺开。遵循十八大报告创新纲领的指引方向,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的新政有望于近期密集出台。

  沿边地区仅仅作为一个统筹概念,涉及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云南等8个省区,涵盖长达2.2万公里的边境线,贸易对象覆盖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4个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黑龙江对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为102.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该数据也是继2011年回升之后再次遭遇到负增长的情况。

  尽管如此,中国沿边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前景却依然值得憧憬。今年3月份以来,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之后频繁出访俄罗斯以及中亚等多个国家,进一步增强与亚洲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希望在双边政治、经济、能源以及技术等多项领域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从这个角度而言,沿边地区的开放开发规划势必已经大势所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上欧美债务阴霾挥之不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急需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开放区域由沿海向沿边地区延伸,坚持并深化沿海、内陆、沿边“三位一体”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助于推动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泛自贸区概念频现犹如雨后春笋

  除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挂牌、沿边地区开放开发规划尽快出台以外,近期国内各地的“泛自贸区”概念频繁闪现。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累计有超过10个省市正在积极筹划泛自贸区改革试点的方案,诸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拟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青岛意欲申报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不同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特点,泛自贸区规划均属于区域经济概念,拟通过发挥当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天然优势,不断吸引产业资金流入区内,并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十八大报告确立的沿海、内陆、沿边“三位一体”的开放思路顶层设计,与上海自贸区、沿边地区,还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三者概念之间交辉相应。

  后者城市群的总体规划草案有望于明年6月份出台,以期提高长江流域沿江经济带的总体发展规模与抵御风险能力。在原来划入的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皖江城市带等4个省份的核心区域的基础上,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进一步延伸至周边地区,有助于使得更多的沿江城市享受到改革政策所带来的红利。

  综合各个规划区域所处在的地理优越性,泛自贸区概念有望形成多点开花的繁华局面,拟分别通过并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新疆与中亚、西亚等国家打造新的欧亚大陆桥,大湄公河区域合作,黑龙江和内蒙古也作为对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开放的重要桥头堡。通过完善以上泛自贸区的建设,同时覆盖了东西南北中部等全方位的经济区域,有助于实现中国转型经济的升级版,以期巩固并提高中国经济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经济活动当中的领先地位。

  区域振兴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不过,考虑到当前欧美日国家的整体经济表现欠佳,中国理应增加投资和消费部分在GDP三驾马车当中的戏份,全国各区域振兴规划亦被市场寄予厚望。透过资本市场来看,包括上海自贸区在内的区域规划题材,开始受到资本资金的流入关注。

  2013年前2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下降至7.7%、7.5%,延续着近3年半以来逐季放缓的势头。除了云南以外,其他中西部省市的经济增长预期普遍落后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当前,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迥然各异。其中,东部沿海普遍下调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并致力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目标,积极落实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效益”的落后产能装置,更加注重能源、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正在不断追赶东部沿海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在投资、消费与进出口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缘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区域振兴规划草案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制定原则,灵活的政策机制完全不同于4万亿元的“一刀切”,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预计第3季度中国GDP增速将出现一定好转,甚至可能重返至7.7%及其以上。

  如此看来,第4季度的收官之战已经显得尤为关键,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线铺开,也将决定着能否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任务。

来源:通信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