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天津滨海新区五年承接重大项目278个总投资2734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10





  从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天津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滨海新区”)“十四五”期间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重大项目278个、总投资2734亿元,在津新建机构1484家。目前,“8+8+8”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天津滨海新区加速形成。


  五年来,天津滨海新区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面对接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及创新业务板块。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一级总部、国家管网集团LNG二级板块等一大批新设机构落户,北京来源重大项目累计落地投资额超2500亿元;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5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5个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建成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罗平表示,突出区域协同创新,滨海新区7家单位加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体系,12家单位列入京津冀概念验证平台清单,形成了“北京研发、滨海转化”的创新协同模式。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合成生物、脑机交互等未来产业引领区域合作,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投入运营。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体系。


  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天津滨海新区出台了《滨海新区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施方案》等系列举措,在天津市率先试点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已形成由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海河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为引领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在人工合成糖、血细胞分子图谱、脑机交互芯片、自主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


  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刘朱岩说,滨海新区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等单位组建了天津市创新联合体17个,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获批认定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建成20个产业(人才)联盟,构建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数字经济、信创等产教联合体。


  目前,滨海新区正在全力实施《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加强对核酸产业、“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等9个未来产业集聚区。


  作为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坚持制度创新,“十四五”期间,形成了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滨海新区累计实施686项创新举措,其中4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目标是构建起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


  通过全国首创自贸试验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制度、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和动产质押融资等制度创新,新区正在有效破解企业面临疑难问题。


  天津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说,天津自贸实验区正与阿联酋杰贝阿里和哈伊马角自贸区、新加坡等国际自贸园区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将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汽车贸易、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对接合作,积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海上合作的战略支点。


  五年来,天津滨海新区立足产业基础,发挥“综保区+自贸区”叠加效应,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和外币国际保理业务,商业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30%;平行车进口占全国总量80%以上,二手车出口同比增长46%;全国首单“两区”外保税维修、保税再制造试点、保税混矿等“保税+”业务相继落地。


  转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