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跑”在前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15





高原特色产业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西藏“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跑”在前列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8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介绍,经过多年的接续奋斗,西藏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的进步、历史性的成就。


  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王君正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今年全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达到第三个千亿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网络,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彻底摆脱了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座座现代化特色小镇拔地而起,矗立在雪域高原。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年均增长8.5%;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年均增长9.4%。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严格执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深入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把全区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特别是南北山绿化工程,造林超过100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60年来,西藏各级党组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王君正介绍,“十四五”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清洁能源、绿色工业、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高原人民息息相关的高原轻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西藏自主研发生产的“雪莲花”“格桑花”高原炊具购销两旺,“雪莲花”牌高原炊具已累计销售超过120余万件,销售额达到5亿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建设高原和美乡村800余个,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40%。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近一半,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林芝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成效明显,拉萨综保区封关运行,日喀则陆地港建设加快推进,西藏的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现在的西藏已经焕然一新,各族群众正在享受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嘎玛泽登说。


  绿色工业加速转型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和全球气候安全的“稳定器”,在谈及绿色发展时,王君正表示:“我们始终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王君正介绍,2021年,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奋斗目标,西藏围绕这一目标努力做好工作,不断地铸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地守护好西藏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依法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坚持“两高一低”项目和企业零审批、零引进,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纵深推进南北山绿化工程,让拉萨的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


  坚定不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2024年,全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了404个,绿色有机成为“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绿色工业加速转型,2021—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高原特色产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深入推动低碳发展。依托世界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西藏的力量。


  推进生态惠民。各领域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建立优化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在践行“两山”思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保护者吃上了生态饭。


  “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之以恒地以守护者的身份,让青藏高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生态财富,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君正说。(记者 罗晨)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