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围绕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截至目前,青海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731家,构建了“初创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梯级培育体系。
在73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中,有442家直接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占60%。其余289家作为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电子信息软件开发、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参与和服务“高地”“四地”建设。
近年来,青海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强化协同合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建管用联动,统筹发挥科创平台作用;坚持目标导向,构建企业主导的研发机制等,综合施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强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具体来看,在强化协同合力方面,强化协同联动,突出考核激励,强化金融支撑,压实属地责任,整合多方力量,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实效。比如,在强化协同联动方面,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科技厅牵头建立科技型企业动态管理库,累计入库重点培育企业328家,其中高新技术培育库企业同比增长32%,初步构建起科技型企业全周期培育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创新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2024年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
再比如,在突出考核激励方面,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发展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权重达15%。设立省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市县(区)开展企业孵化、认定辅导及成长跟踪服务,2024年中央和省级科技专项中用于支持企业创新的资金占比达29%,累计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计划6900万元。
在建管用联动、发挥科创平台作用方面,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分层级、有重点地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研发平台层面,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3家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0.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国家级战略平台层面,以高原资源能源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围绕天文气象观测、绿色储能、现代藏医药发展、高原医学研究、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保护利用等中心工作,结合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推动绿色算力发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优化调整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举全省之力打造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此外,建强高校院所核心平台,建成产业技术转化平台,赋能发展。
报告指出,目前,青海还存在创新主体总量较少、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研发投入强度相对不足等短板弱项。对此,报告提出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研组织主体地位,强化企业成果转化主体地位等对策建议。
今年,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立足工作职能,将围绕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工作情况列入监督工作计划,依法推进国家创新战略与青海重大使命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此项监督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省内部分企业开展调研,听取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部分市州人民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工作情况汇报等,全面了解情况,认真开展调研工作。(杨启红)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