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聚变升级的重要突破口。重庆深入探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在重点领域加强产业集群培育与品牌建设,创新以优化产业集群为引领、以提升品牌价值为支撑的“新航道”,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为内陆地区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鲜活样本。
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助推开拓“国际版图”
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内外贸并重的领跑企业和内外贸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载体。以今年获批重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基地的合川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通用机械)和重庆秀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两地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聚焦通用机械产业,合川区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优化产业生态,基地涌现鼎工机电、国昱科技、迈丰动力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其中,重庆鼎工机电围绕静音变频发电机组等领域自主开发,成为小型数码智能电源品类最全的服务商之一,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套。企业的“国际版图”也在不断拓展,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通用机械行业销售中的占比名列前茅。
区内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通用机械)也由此崛起,集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2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AEO高级认证企业2家等。全区2024年通用机械行业实现进出口5.5亿元,同比增长21.7%。
支持特色产业更好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秀山县大力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设立武陵山品牌出海联合运营中心,打造“正盒出海”“汇外秀中”跨境电商孵化器,引育跨境电商企业40家、跨境店铺200个,上架产品超万款,远销近7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已超5000万元,带动柑橘、纺织品、电子信息等更多传统产业出海。
此外,“秀源·轻山”海外品牌在亚马逊、虾皮等跨境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本土加工企业联合完成5家工厂FDA认证,带动山银花咖啡、柑橘冻干等产品上线跨境销售。
多元立体品牌建设产品实现“破圈出海”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重庆内贸企业积极探索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为“走出去”开辟了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位于忠县的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致力于打造“瑞竹”“竹之郎”“Rui bamboo”等自有品牌。线下与新世纪、重百、永辉等国内商超、连锁店合作,设立专区专柜;线上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1688等知名电商平台,搭建独立站。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多元化品牌建设推广,使得瑞竹的综合价值持续提升。“Rui bamboo”品牌深受欧美、日韩等地区客户的青睐,客户复购率达到68%。同时,瑞竹积极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竹藤大会等国际舞台,打造行业标杆。通过参加国际展会,瑞竹累计获得意向订单超2亿元,实现了品牌的国际化跨越式发展。
渝北区企业重庆维近生态农业敏锐地捕捉到海外市场对功能性保健食品的需求增长,依托林下仿野生种植优势,打造“有机种植”“国际认证”等国际品牌形象。精心培育“天险洞”等16个品牌商标,并围绕品牌故事、产品特色、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度挖掘传播,精准契合全球“朋克养生”的消费热潮,产品已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市场。
今年4月,重庆维近生态农业开发的“天险洞灵芝咖啡”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签订千万元级订单,为农产品“破圈出海”,实现从“单一内销”到“双向循环”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江北区长安汽车则投用C2M柔性工厂,通过“订单制造”服务模式,将制造效率综合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订单交付周期时间缩短3至7天,提升“渝车出海”国际市场竞争力。长安汽车2024年自主品牌海外销量同比增长49.6%,为重庆打造“中国汽车第一城”注入强劲动力。
重庆通过优化产业集群和建设国际品牌,有效强化了内贸企业竞争国际市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强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和品牌建设,推动更多内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俞芳)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