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快建设重点电网工程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24





  日前,从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获悉,"十四五"以来,该公司已累计投资超过565亿元用于电网建设,500千伏白鹭变电站、500千伏金陵变电站等一大批电网重点项目按期投产。当前,广西电网500千伏田林变电站、500千伏漓江变电站等108项主电网工程正紧锣密鼓按计划推进中。


  10月2日,在百色,南方电网广西500千伏田林变电站建设现场依然忙碌,200余名施工人员同步有序推进500千伏设备导线连接、220千伏


  GIS设备安装、35千伏设备交接试验、500千伏设备保护调试、土建场地平整等各项工序。该项目列入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电力供应保障重点项目、南方电网公司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提高主电网对百色市供电能力,有力支撑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多重国家战略规划落地。"协同推进当前工序,同步做好分区域验收计划,以加快项目投运,确保田林站按期投产。"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项目经理刘冬介绍,当前田林站工程总体进度达85%。


  在桂林,500千伏漓江变电站工程也在"火热"推进中,起重机、高空车、运输车往来穿梭,200余名施工人员挥汗如雨,正在推进500千伏架空线、母线安装等工作。"我们统筹人员、材料储备、机械力量多点发力,对多个重点环节同步开展作业,协同攻坚,力争按期完成节点任务。"项目副经理黎勇跃说。500千伏漓江变电站是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电力供应保障重点项目,也是南方电网公司2024年防冰抗灾重点工程,设计主变总容量300万千伏安。该站采用新型节能导线应用技术等节能低碳技术,全力打造绿色电网工程。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广西北部电网主网架结构,提升电力保供和防冰抗灾能力,同时也将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电能支撑。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基建部总经理张宁介绍,在去年投产3座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广西县域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将加快推进500千伏田林变电站、500千伏漓江变电站等108项主电网工程,持续拓宽能源输送"大动脉"。今年1至9月,500千伏金陵变电站、500千伏福成变电站扩建工程、220千伏禄罗送变电工程等57项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主电网项目已顺利按期投运,广西电网供电能力、电能质量、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支持新能源送出项目是今年广西电网建设的重点之一。张宁介绍,今年以来,广西已建成投运防城港市7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南宁横县那莫风电场110千伏淳霞赤线、崇左大新龙门风电场110千伏武桃大线等多个新能源送出工程,新增投产新能源送出线路超过130千米,绿电能源输送大通道得到显著扩展与升级。


  "十四五"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关键期,能源电力结构加速转型,新型用电模式不断涌现,电力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供电服务标准持续提升,对电网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刘艳阳介绍,针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以及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高效互动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的挑战,该公司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十四五"以来累计投资超过565亿元推进电网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广西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承载能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目前,广西电网已形成500千伏"四横两纵"主网架格局,实现500千伏变电站设区市全覆盖、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广西全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进一步强化能源输送的"电力高速",完善广西南北纵向通道网架,高质量推进桂林零碳绿电世界级旅游城市示范建设,高效保障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发展用电需求,同时启动广西"十五五"电网规划研究工作,以更加坚强灵活的电网支撑服务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近期发布的《美丽广西建设实施方案》,广西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重点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拓展绿证应用场景。


  "预计到2030年,广西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0万千瓦;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我们依据广西新能源发展趋势,高质量开展广西'十五五'电网规划工作。"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将坚持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广西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为美丽广西建设贡献南网力量。(陈钦荣 卢纯颢 秦波 杜冰)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