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并对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作出部署。
我省城乡建设发展有哪些绿色实践?下一步如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绿城”,增强气候适应韧性
常州“两湖”创新区、盐城高新区智创园,近日入选江苏第二批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
“先导区将城乡建设绿色低碳从过去的‘建筑尺度’扩大到‘城区尺度’。”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常州“两湖”创新区计划重点建设零碳排放园区、社区、校区各1个,绿色社区2个,打造集成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基础设施、低碳交通等体系的创新区;盐城高新区智创园将开展推动建筑低碳发展、创新能源供给模式、发展低碳交通等六大行动,全面向“绿”而行。
除了先导区,江苏多地在城市建设中探索植入“绿色低碳”基因。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至去年底,全省城市(含县城)建成海绵城市总面积达1746.77平方公里,约占建成区总面积31.56%。多点开花的公园、随处可见的林荫路、串点连线的绿道,这些绿色空间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态本底和“碳汇空间”。
“《意见》提到,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关键领域。”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院总工程师刘小钊建议,各地应充分考虑气候适应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园林绿化中要优先选择乡土材料、乡土树种和适应当地气候的施工工法,根据气候区位和降雨规律选择适宜的“海绵”技术组合等,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打造“绿房”,节能降碳更宜居
综合节能率100%、投用运行后实现零碳排放的超低能耗建筑,今年3月在南京国家农高区建成。这座颇具童话风格的云朵造型建筑,是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4号楼。这座建筑综合运用光伏板和地源热泵等低碳技术,做到“更少的能源消耗、更多的绿色能源持续补能”。《意见》中提到,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广先进高效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都在这座建筑上得到良好体现,这样高品质“绿房子”将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在城市更新中,很多地方涌现出低能耗“绿房子”。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路107号有一片老旧实验办公楼、厂房正在更新改造。该项目设计综合节能率约86%,年底完工后,老厂房将摇身变为超低能耗的低碳科技办公楼。
“目前南京所有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目前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为75%,比十年前大幅提升。”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科研设计处副处长刘阳介绍。
记者了解到,南京作为国家绿色建材试点城市,目前试点项目规模、工作进展在试点城市中位于前列。《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将于近期发布,该文件将系统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示范“绿村”,清洁能源点亮振兴路
从高空俯瞰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村,可见农家屋顶有序点缀着一排排蓝色光伏板。这些光伏板是“光储直柔”微电网,由国网江宁供电公司与湖熟街道政企联动引入。
今年6月,陡门口村获批建设“零碳村镇示范村”。“绿电”在村庄的广泛应用,正促进全域零碳排放。村民王金刚家的电器都用上了“绿电”,“煤改电”让他家用电安全升级。村口停车场用上光伏零碳充电桩。农忙时节,停车场里可见由“绿电”驱动的新型农具,它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江宁区乡村旅游示范点,陡门口村客流越来越多,对能源的需求也同步增长。“村里原先有两台200千瓦变压器供电,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用电有些紧张。”尚桥社区党委书记尤枝花感慨,有了“绿电”,问题迎刃而解。
“光伏产业进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近两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探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小城镇与乡村规划分院主任规划师袁鸿翔建议,乡村管理者和规划者要汇智聚力,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活力。
转自: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