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制定专利转化运用“路线图”,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赣”出真招 “转”出实效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具体举措,前不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西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
到2025年,基本建成资源配置效率高、要素市场活力强、配套服务供给足、利益共享机制优的专利转化运用体系,全省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0亿元,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42%,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实施方案》以专利产业化为主线,部署了三方面15项具体任务,为江西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工作制定了“路线图”。
“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举措。《实施方案》的出台,是江西深化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有力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谭文英表示,作为江西出台的首个省级层面推动专利转化的专门性文件,《实施方案》将在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提升专利质量 做优专利增量
专利创造质量是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的基础,如何聚焦提升专利质量、做优专利增量?《实施方案》提出,强化高质量创造政策引领,健全专利高质量创造支持政策,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以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压实各地、各部门工作责任;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牢固树立以转化运用为目的的专利工作导向,建立健全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提升专利质量。
同时,《实施方案》提出,聚焦江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推动产学研服协同创新,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价值专利,强化专利高质量产出,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到2025年底,组织实施省级高价值培育项目30个以上。为了布局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价值专利,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指导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企业反馈的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需求,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原创技术等重点需求,对相关专利技术进行改进,或与企业联合攻关,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
实践中,江西围绕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采取多种举措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取得显著成效。谭文英介绍,2023年,江西专利转让1.4514万次,许可2855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额130多亿元;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稀土钨上下游产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2亿元。“根据《实施方案》制定的实施路径,江西将进一步促进专利供需对接,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谭文英表示。
凸显本地特色 加快转化运用
“《实施方案》的特色是聚焦江西'1269'行动计划,提出了以江西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为主体,深入开展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产出一批弥补共性技术短板、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高价值发明专利组合,举办赣鄱专利转化对接'一地一链'活动,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谭文英介绍,《实施方案》还聚焦“四链深度融合”抓转化运用,推动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并聚焦打通专利产业化关键堵点,提出健全专利高质量创造支持政策,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和“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实施,建立健全专利转化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全链条保护等。
目前,江西高校院所专利转化整体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但仍存在专利质量不高、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如何激活专利供需对接新动能,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实施方案》提出,实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计划、实施专利技术助力中小企业提质升级行动、推进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和认定、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强化创新成果奖励的示范引领、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运用能力。同时,在完善专利转化机制,打通专利产业化关键堵点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强化以专利质量提升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政策导向、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推进机制、完善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此外,为了优化运营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专利产业化,《实施方案》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机构培育和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产业发展、深化专利转化运用开放合作等具体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江西省《实施方案》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快梳理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落实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推动高价值专利与企业精准对接、加速转化,持续盯紧关键环节、聚焦重点工作,有效解决当前专利转化运用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提高全省专利转化运用效率和水平,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谭文英表示。(记者 李铎 通讯员 徐彬)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