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全力打造支撑全面振兴一流企业方阵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25





  2023年以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先后印发推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7条政策措施、促进优化营商环境10条政策措施,着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服务、创造更优环境。全省企业大会召开后,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坚持系统发力,突出精准施策,完善服务体系,狠抓政策落实,一系列举措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


  6月18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惠银安在会上透露,截至5月底,辽宁省经营主体总量达到522.7万户,同比增速7.6%;全省新登记经营主体30.8万户,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强劲。


  据惠银安介绍,该局注重持续优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优化市场准入准出环境。持续完善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准营规则,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领域,实现“一照通办”“一照通查”和经营主体身份信息“一照关联”;深化经营主体注销便利化改革,将办理环节由7个优化至1个,申请材料由14个精减至6个,办理时间由45个工作日压减至15个工作日。二是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深入实施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常态化运用,部门联合抽查任务占比提升至49.5%;优化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开展信用助企降低合规成本行动,试行和推广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提醒函“两书同达”,目前已有两万余户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三是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出台《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更好融入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方案》,组织清理各地政策措施4579件,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存量政策措施88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法办案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以“铁拳”行动为统领,联动推进系列专项行动,查办案件6427件,曝光5批29件典型案例。


  为了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基础,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围绕该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联合8部门印发《辽宁省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项目,联动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努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问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强链工作新模式。同时联合7部门印发《辽宁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促进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提高商品与服务质量。该局印发实施的《2024年辽宁省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方案》,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在标准、技术、服务及管理互动发展方面的创新活力。为了突出品牌驱动,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辽宁优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制定《“辽宁优品”评价通则》,建立完善标准、评价、监管、追溯体系,编制大米、酸菜、干海参等9类产品团体标准,培育7个生产企业的9个产品成为“辽宁优品”品牌;牵头建立东北三省一区CCC认证免办工作联动机制,全省发放有效免办证明7977张,货值73.02亿元;统筹推进商标、字号、专利等保护工作,通过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方式,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为有效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效能,该局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实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出台《辽宁省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提升发展质量实施意见》,将个体工商户分类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和知名、特色、优质、新兴,加强政策精准供给和梯次帮扶培育,构建涵盖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体系。目前已认定辽宁省全国首批5226户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带动同行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好发展。印发《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试行)》,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推动辽宁省经营主体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立政银企融资新模式。实施千亿送贷三年行动,突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精准组织开展送贷进园区、送贷帮创业、送贷到产业等主题送贷活动;结合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将分型分类结果应用于授信评价、产品匹配等,“量身打造”专属信用融资产品。今年前5个月,已发放贷款196.8亿元,惠及经营主体3.5万户。三是开展系列质量技术帮扶。连续4年开展“质量服务进万企”活动,解决质量问题6655个;开展“大企携小企、协同共发展”等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和“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辽宁省兴城泳装产业首次入选全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


  惠银安表示,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将更好发挥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专项推进组办公室作用,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引导和激励各类经营主体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打造支撑全面振兴的一流企业方阵作出应有贡献。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