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资国企一季度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春风拂面,江苏国资国企迎来今年“开门红”。各企业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发展大局,全力以赴抓生产、强创新。从工地到实验室、从田野到车间,处处涌动开局争先的热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省、设区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50.2亿元、利润总额33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1.8%。


  重大项目“开足马力”


  4月初,江苏省国信集团投资的苏皖两省能源互济互助重点项目安徽宁国龙潭抽水蓄能项目喜获核准。目前,国信集团全速推进省级重大项目建设,10个在建能源项目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总投资额超700亿元。其中,国信滨海港、沙洲、靖江等6台百万千瓦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建设稳步推进,煤电兜底能力大幅跃升。数据显示,一季度累计发电量超1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累计输送天然气12.5亿方,占苏南地区天然气输气量的23%。


  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挖掘机轰鸣作业……徐矿集团下属垞电公司200兆瓦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徐矿新能源公司紧盯6月30日前并网目标,早早地开始了他们的“春耕”。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徐州最大的储能电站,为企业构建“风光氢储”新型能源产业体系贡献力量。围绕加快构建“一核两极”新发展格局,全集团发电量、外煤入苏量分别同比增长49%、8%,在江苏、福建、云南等地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项目6个。


  四月芳菲,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今年,江苏省农垦集团夏熟粮油作物面积117万余亩,所属20家种植基地引入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系统等科技手段,精细化落实春管措施,筑牢夏粮丰产基础。“端牢粮食饭碗,农垦重任在肩,必须勇挑大梁。”据介绍,该集团利用分布在江苏62个市县的仓储、物流资源,按时保质将农资送到农户手中。


  聚焦主业“起步提速”


  一季度,苏豪控股集团营收和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进出口额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表现亮眼,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同比增幅超27%。旗下的省班列公司提升运行质效,连续3个月开行超200列,新增同江口岸回程线路,实现我国铁路口岸运行全覆盖,还首开南京至阿塞拜疆巴库跨里海线路,有力拓展中欧班列南通道。


  在江苏各大港口的码头,货轮云集。一季度,江苏省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装卸自然吨分别同比增长5.66%、14.04%、7.82%,实现首季“开门红”。该企业发挥江海河联运优势,多式联运效能持续释放,进一步织密扩容近洋、远洋、内贸干支线网络,还开拓西安、郑州、济南等中欧班列回程铁水联运业务,一季度多式联运业务同比增长32.2%。


  依托海洋资源,推动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江苏省沿海集团以重点项目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利润总额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有序推进碳减排、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23个新建项目,11个续建项目有8个项目进度达预期。同时对接服务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链培育壮大行动和“123”引培工程行动,聚焦探索海洋渔业、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信息技术4个布局方向,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引擎轰鸣”


  国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97.95%、利润同比增长352.45%……今年一季度,中江集团依靠创新持续提质增效,营收大幅提升。发力建筑产业绿色化,多措并举推动中江装配式公司转型升级,积极参与海外装配式基地建设,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中江集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筹建联合实验室,正在努力锻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新材料,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基材料及微化工技术产学研用平台。


  立足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平台定位,高投集团以私募创投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紧密围绕江苏省“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10+X”未来产业体系,以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集团投资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比50%,关键科技领域投资数量占比100%。”高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最近我们正在忙苏盐井神张兴储气库项目,这个项目被纳入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和江苏省重大项目,项目一期的成功试运行标志着国内盐穴储气库一注一排连通井原创技术工程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苏盐集团主要负责人表示,该集团持续加快盐化工传统产业焕新步伐,积极布局盐穴储油储气储氢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主要经营指标来看,苏盐集团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89亿元、利润总额2.1亿元,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