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4月13日至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经历近六个年头。六年来,以“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成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提质器和加速器。目前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具体情况如何,具备哪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4月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委省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自贸港建设引领高水平开放
“六年来,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引领了海南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小明表示,海南将继续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亮丽名片。
数据显示,2023年,海南多项经济社会指标增速处在全国前列,其中,GDP增长9.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3%和8.3%;体现自贸港经济形态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分别增长15.3%、29.6%。
刘小明指出,如今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经营主体和群众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2023年离岛免税购物人次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59.9%、25.4%。外资入琼热度不断攀高,2018年以来,海南新设外资企业以每年65%的增幅持续增长,目前已经有6543家。
“此外,在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运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自贸港政策叠加优势,先行先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推出了一批新举措。”刘小明表示,海南累计发布制度集成创新案例16批140项,其中11项被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6项受到全国通报表扬。
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温度、深度、纬度和绿色“三度一色”的比较优势,加快打造种业、深海、航天创新高地,推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海南省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谢京指出,近3年来,海南科技发展可以用“四个新”来概括:一是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海南的国家级科创平台数量实现了翻番;二是研发投入达到新高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三是科技人才引育有新成效,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翻番;四是企业创新取得新进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75%。
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刘小明认为,海南提出要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正是基于海南的两大比较优势,一个是“三度一色”自然禀赋优势,第二个是自贸港政策和开放红利加持的优势。
“具体来说,我们在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这个新赛道上要做到‘五个图强’。”刘小明表示,首先是“向种图强”,海南地处热带,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中,超过70%都是南繁培育的,下一步海南将全力攻关种子这一“农业芯片”,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其次是“向海图强”,目前海南已有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上千家,海南将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力争今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100亿元。此外还要“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和“向数图强”,加快构建海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四方之才共建自贸港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引育和使用人才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日前,海南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重点人才政策,对现行政策作了全方位的优化完善。
“海南始终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统筹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和‘南海系列’育才计划,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近五年来全省引进各类人才近70万人。”刘小明表示,接下来,海南将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迭代升级支持人才发展政策,努力开创“聚四方之才、共建自贸港”的生动局面。
据介绍,海南将以更高频次、更大力度“抢人才”,比如对入选“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的,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资助经费。此外,还将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加快实施“南海”人才开发计划和“海商”培养工程。同时,随着崖州湾实验室、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行,商业航天发射场即将投入使用,一批顶尖的高水平科技平台相继落户,让海南拥有了国际一流科研条件和创业环境,这些都为人才在海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此外,海南还将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更加便利开放的外国人出入境和工作许可政策,同时打好‘服务牌’,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在海南工作得舒心开心专心。”刘小明说。(记者 訾谦 王晓樱)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