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明亮的特种车装配车间里,零部件整齐排列,多功能作业车、大功率发电车、线杆综合作业机器人等电力专用特种设备琳琅满目。在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以上情景。“这工厂没有图纸,全是信息化,所有装配步骤都在信息系统里,你看厂里也没多少工作人员,都是智能化、自动化的制造工艺。”海伦哲副总经理曹中华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生产效率提高、技术创新不断,工厂不仅更智能还更低碳。”
近日,由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走访活动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信息设备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正逐步深入传统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正为能源装备制造业带来全新面貌。
智能制造提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曹中华看来,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和简单替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智能化制造是重要抓手。曹中华介绍,自2022年,海伦哲正式开始推行智能制造发展,以数字化工厂、工业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模式和手段,拉动提升能源技术利用和先进生产工艺,同时加快智能化设备采购及更新,快速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
“通过与国内先进系统集成商合作,打造智能产线及智能工厂,同步对对现有设备及产线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改造,在下料、折弯、成型、焊接等关键工序更新数字化设备,确保实现关键设备互联互通,逐步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曹中华表示。
在业界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重要动力,智能化,机器人化的提速助力实现 “科技减人、机械替人”的同时,更提高了应急供电行动中安全性和作业效率。
“以前发生意外停电事故的时候,往往要上万人一起连轴转,连续几周都没法休息,随着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应急电源车种类不断完善,不仅有具备自动并网功能的大功率发电车,还有可灵活控制、自行走的储能机器人,几十个人就能完成以前繁重的应急保电任务,”徐州冠宇供用电工程公司电力抢修专家祖杰补充道,“现在有了更加智能的专用特种设备,供电保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绿色低碳先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除了智能化提速,徐州这一制造业重镇也正涂上绿色”底色“。
2023年初,徐州市委、市政府就印发《关于支持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产业发展四大主链十二条赛道,在全市分类推进传统能源绿色转型、低速电动车提档升级、氢能+工程机械示范应用、双碳产业创新引领,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保障。同时,还提出按照 “一项目一策、一企一策、一应用场景一策”的总体思路,支持工业领域低碳化改造、城乡用能结构低碳化转型等。
作为徐州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徐工集团在2023年与比亚迪弗迪电池开启了合作。去年上半年,徐工集团投资百余亿元建设总装机15吉瓦的动力电池及PACK项目,为传统工程机械装备卸下发动机、燃油箱,装上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开拓工程机械产业绿色化、电动化新赛道。
曹中华告诉记者,安装屋顶光伏是海伦哲进行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公司于2023年签订了3.88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能源管理协议,预计年度发电量500万度,可节省电费150万元/年,据估算,光伏发电可满足至少60%的工厂用电需求。不仅如此,随着国内外碳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海伦哲还在积极推动企业的绿色工厂管理体系及产品碳足迹认证等相关的体系建设。
传统制造焕新
徐州是传统制造业重镇,同时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之一。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实现产值957亿元、同比增长11.5%,产值居创新产业集群之首,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劲。截至目前,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领域更是已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7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4家。作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经开区汇聚了大批装备制造业头部企业。目前,徐州已形成了以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众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汇聚于此。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今年1月,《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正式印发,明确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10个成长性未来产业,未来三年将设置省级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等15项评价指标,实施技术攻关、中试孵化、产业培育等8大行动,推动未来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记者 李丽旻)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