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近日在沈阳召开。会议以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赢三年行动攻坚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为主题,落实辽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辽宁省 “两会”部署,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会议指出,2023年,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辽宁省工业战线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辽宁省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工业运行创近年同期最好水平。辽宁省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跑赢全国水平,全年同比增长5.0%,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华锦阿美精细化工等一批超百亿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1%,高于全国9.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现代优质特色消费品营收占比较2022年分别提高2、2.1、2和1.5个百分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家,数量居全国第7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培育工业母机等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稳步实施,“太行110”重型燃机等一批重大技术、产品取得突破。
数字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持续深化。全省15项两化融合指标全国排名实现晋位。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双跨”平台,实现东北 “零”的突破。成功举办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沈阳、大连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第4位。
加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突破。新增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48家。绿电交易量居全国第4位。“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7.1%。新增工业固废消纳能力900万吨。中小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8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4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6家。完成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50户目标。
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全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新时代 “六地”目标定位,做好结构调整 “三篇大文章”,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强 “八个聚力攻坚”力度
会议强调,2024年要做好 “八个聚力攻坚”。一是聚力攻坚工业稳增长。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的目标,加强运行调度,实施 “基点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抓好升规入统。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谋划储备一批央地合作、新质生产力等领域高质量项目。二是聚力攻坚打造四个万亿级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深化“整零共同体”示范,推进重大产品创新应用,高端装备营收占比达到27.5%。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化工精细化率达到48%。冶金新材料产业支持首批次新材料开发及应用,冶金新材料营收占比达到28.5%。消费品工业加快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现代优质特色消费品营收占比达到25%。三是聚力攻坚新质生产力培育。充分发挥辽宁省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机器人、集成电路装备、软件、生物医药、风光核储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细胞治疗、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着力拓展应用场景。四是聚力攻坚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落实产业集群省领导牵头工作机制,梯度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促进链群协同,开展头部企业配套等对接活动。推动央企融入本地发展,撮合央企与省内企业合作。
五是聚力攻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六是聚力攻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办好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七是聚力攻坚工业绿色化转型。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全面推广绿色制造,推动工业节能节水,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废钢等再生资源产业数字化平台。八是聚力攻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营商环境 “升级版”。推动 “精益管理+数字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新时代 “三军”队伍,加快建设 “四个最强机关”,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牢守廉洁、保密、安全三条 “红线”。(邢丹)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