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力新能源持续“加速跑”,保持“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广西新能源装机容量超2600万千瓦,同比增长50%,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已成为广西新增电源、电量的双重主体,有力推动区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双提升”
“十四五”以来,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引领下,广西能源生产持续清洁化,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发展明显加快,保持快速发展良好势头。在这之中,新能源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广西新投产风电装机103万千瓦,光伏装机107万千瓦。随后,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广西新能源呈逐年高比例递增趋势,新增容量年度增速均超30%。2023年广西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23万千瓦,光伏新增装机容量571万千瓦。
目前,广西电力新能源多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超2600万千瓦,发电量399亿千瓦时,实现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双提升”。
2023年,广西新能源发展也迎来新突破。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全面建设。同步拉紧“进度条”的还有由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配套220千伏送出工程。
根据《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上风电,按照“成熟一批、开发一批”的原则,重点推进北部湾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积极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示范化开发,统筹规划外送输电通道建设。“十四五”期间,广西核准开工海上风电装机750万千瓦,其中力争新增并网装机300万千瓦。
数字动能推动新能源实现“加速跑”
2023年,广西新能源发电出力屡屡刷新纪录,其中全年风电发电实现8次创新高,最大出力超880万千瓦,与2022年峰值相比增长24.6%;全年光伏发电18次创新高,最大出力超525万千瓦,与2022年峰值相比增长107.53%。
2023年,广西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占当年新增电源容量的70%,新能源电量增速达27.4%。与此同时,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占比持续提升,新能源出力随机性大、间歇性强的特点给电力实时平衡和新能源高效利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广西各地通过加速拥抱数字时代,以“电力+算力”助力新能源安全高效利用。广西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科高级经理唐健介绍,通过构建集气象大数据、新能源大数据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管理“数字大脑”,实现广西345座风电电站的实时监视,完成了“网—省—地—场”一体化预测,采用多模式气象源+混合式智能算法组合预测,将功率预测提前到14天。
广西努力打通电网科学消纳“最后一公里”,以“数字+”打造新能源消纳最佳形态,深入运用“极端天气下的新能源预测与预警技术”“基于AI的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等,利用算法优化新能源调度和预测,以“电力+算力”为依托给出最优策略,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2023年,广西电网累计消纳清洁能源电量1022亿千瓦时,实现清洁能源基本全额消纳。
新能源产业与储能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2023年我国储能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约为2022年的3倍。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实施多种电源联合优化调度,从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外开展省间富余风电交易拓展消纳空间、对内应用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挖掘消纳潜力,大力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削峰填谷,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提升电网消纳能力。
2022年12月16日平陆储能站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并网运行后,实现了广西独立储能产业“零”的突破,广西储能装机容量增长速度加快。截至2023年12月,广西储能装机总容量达104万千瓦。广西新型储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试点应用、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广核广西迎辉储能电站站长邓敞言介绍,项目2023年6月并网以来,积极申报参与广西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每千瓦时最高可获得1.2元调峰辅助服务补偿,确保了安全消纳,又能通过租赁+市场方式获益。
广西除了独立储能站外,还上马多家新能源场站的配套储能。广西贵港樟木光伏电站是贵港电网首个配备储能系统的新能源发电场站,项目一期于2023年5月投产并网。据樟木光伏电站项目经理张建宇介绍,樟木光伏电站采用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主要是作为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套建设的储能系统。二期投产后,平均日发电量约为237万千瓦时,储能根据调度安排可实现每日两充两放,每天最高可提供约57万千瓦时错峰电量。
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23年各地储能支持措施百花齐放。广西先后印发《加快推动广西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的若干举措(试行)》《广西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等,明确了独立共享储能的价格政策,并鼓励通过“容量租赁费+电力辅助服务收益”模式疏导新型储能成本,积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共享储能商业模式。(记者 何丰伦)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