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走出疫情,香港迎来整体性复苏。
在一系列政策助推下,香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逐步恢复;大力吸引企业和人才,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重要性更加彰显,竞争力不断提升;加速经济转型布局,大力发展创新科技,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2023年,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提升城市吸引力 带动经济稳步回升
“再一次踏上这座城市,还是那熟悉的大海与繁华的街道,终于又能到香港来度假了。”与香港阔别3年的北京游客叶青沐浴着尖沙咀海滨的阳光,看着维多利亚港的美景很是感慨。她计划在香港好好游玩几天,见见老朋友,吃吃她记忆中的那些港式美食。
香港特区政府经济顾问梁永胜表示,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仍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香港经济持续恢复,第三季度GDP增长为4.1%。
为更好吸引游客来港旅游,2023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多项措施,包括向旅客派发50万张免费机票及超过100万份“香港有礼”消费优惠券。
特区政府统计处1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访港旅客接近1044万人次,恢复至2017年和2018年同期的约七成,前11个月访港旅客约有3007万人次。
借着旅游经济的东风,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香港经济增长、支援营商的措施。其中,内容涵盖娱乐、艺术、文化、消费等主题的“香港夜缤纷”活动成绩亮眼。
业界人士表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越来越多旅客愿意留在香港过夜。活动开展以来,酒店入住率已超过八成,有时接近九成,已和疫情前相近。
年宵市场、跨年倒数……香港旅游发展局发言人表示,接下来在一系列节庆盛事的带动下,全年访港旅客量还会继续攀升。
“抢人才”“抢企业” 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正在香港与内地两头跑的董军努力寻找着专业网络平台的契合点。他是内地一家专业网络平台的高管,已经通过香港“高才通计划”申请的他看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香港特有的联通世界的功能,可以让专业网络平台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与市场。”董军看好香港。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世界各地优秀人才分别以不同方式来到香港。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今年前10月,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18万余宗申请,11万余宗已被批准。其中,“高才通计划”共收到约5.5万宗申请,超过4.3万宗已获批。上述数据远超2022年底香港公布的每年引入至少3.5万名人才的指标。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不同场合强调,吸引人才和吸引企业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企业,就招不到人才;没有人才,企业也发展不了。
今年3月,高端医疗诊断设备制造商美时医疗在香港大埔创新园设置的智能医疗诊断设备生产线揭幕,成为香港首个大型医疗器械制造基地。
美时医疗董事长马启元说,公司立足香港研发制造,面向全球销售。特区政府的一系列“抢企业”“抢人才”政策,展现了发展本地高端制造业的决心,这为高科技企业来港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特区政府统计显示,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自2022年12月成立至今,共吸引超过30家重点企业落户香港。这些企业未来数年预计在港投资超300亿港元,创造超过1万个就业机会。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提升金融创科竞争力
一年来,香港与内地在金融、创科等领域的合作愈发紧密,“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充分展现,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国际创科中心发展更为蓬勃。
为促进股票市场发展,今年港股市场推出调整股票印花税、检讨股票买卖价差、降低市场资讯费用、改革GEM市场(创业板)等系列举措。
在巩固金融中心竞争力方面,今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将在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设立新平台扩大基金销售、推动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进一步联系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打造更创新多元的金融市场,扩大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一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提质增效。今年3月,国家科技部与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标志着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开启新篇章;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深港两地创科发展的合作注入全新动力。
龙头企业在港汇聚。12月,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与香港科技园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和研发中心。自今年1月成立以来,数码港Web3基地已汇聚超过210家企业,来自约20个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布系列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是其中之一。
对此,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港深合作,落实前海总体发展规划,继续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空枢纽的优势,助力前海加快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包容共济,我们一定可以共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香港。”李家超说。(记者王茜、陆芸)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