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潮而上 浙江宁波“智造”加速拥抱数字经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25





  制造业当家的宁波,近期入选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当前正积极探索“以数强实”的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宁波税务部门落实落细各项税费支持政策,积极探索一条赋能企业智造升级的蝶变之路,为企业加速拥抱数字化提供“宁波范式”。


  借“智”取胜 传统制造老树发新枝


  在宁波志伦电子有限公司,偌大的注塑车间里,62台注塑机整齐列队。“每一台注塑机的性能和实时状态,都可以实时看到。”公司总经理茅曙介绍,企业再造了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全周期数字化闭环管理,不仅机器的生产情况,连工厂的库存、企业的实时财务报表、实时订单及各类统计数据都实现了数字化,今年企业亩均产值同比提高10%以上,企业基本上从传统制造转型为智能制造。


  向智能制造转型,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在茅曙看来,正是持续加码的惠企政策,给足了企业加“数”转型的勇气。他告诉记者,仅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已享受各类税费优惠近760万元,其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达750万元,为企业构建全周期数字化闭环管理体系注入了资金“活水”。


  在宁波,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企业普遍经历着数字化转型的“爬坡过坎”。以浙江省首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宁波余姚市为例,2023年以来,该市新增5G工厂、数字车间、智能工厂以及云上制造等数智化重点培育项目61个,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率超70%。余姚市税务部门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识别税费优惠政策的适用主体,多渠道“靶向”推送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及税务数字化服务举措,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让更多中小企业直观感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路径和可见效益,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以“数”赋能 新兴产业乘势而上攀新高


  近日,在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首届全国企业数字化应用生态大会上,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智联网+共享工厂”赋能县域产业集群案例,入选“2023全国企业数字化应用十佳解决方案”。


  从机器人起家,智昌科技精准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风口”,凭借自主开发的智昌蜂脑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实时透明工厂,构建“个性化定制、规模化协同、网络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的产业共享新生态,在工业互联网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市场对工业互联网的迫切需求,正全面倒逼行业进入技术创新密集活跃、产品应用深度拓展的发展机遇期。”企业负责人陈小平告诉记者,工业互联网行业研发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企业能走稳研发之路多亏了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的扶持。“尤其是税务部门,始终关注着企业的发展,一有什么新政策新举措,比我们还上心。”


  为服务好众多像智昌科技一样的新兴领域企业,余姚市税务部门从政策支持、智慧办税、精细服务多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出“舜穗云”智能画像体检报告,组建智造企业服务专班,主动问需解难,帮助企业准确核算归集研发费用,快速响应企业涉税疑难。


  以智昌科技为例,今年以来,企业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700万元,有效助力企业持续构筑自身核心技术的同时,不断拓宽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蓝海。


  数实共生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今年9月,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电路IC芯片封测项目二期在宁波余姚落成,总投资达111亿元,满产将达到年产130亿颗芯片。


  “这一项目的落成标志着甬矽电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甬矽电子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顺波说,作为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落户宁波仅5年,营业收入就从2018年0.38亿元升至2022年21.8亿元,年均增速达235%。


  亮眼的“宁波速度”背后,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2022年我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19亿元,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一次性扣除纳税调减金额逾亿元,这笔'真金白银'相当解渴,为我们的项目推进按下了'快进键'。”王顺波说。


  甬矽电子只是宁波数字经济阵营持续扩容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2年,宁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119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6.4%,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5个百分点。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显示,宁波位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新一线。


  从“数字化转型”到“数实深度融合”,宁波企业正迎潮而上,加速拥抱数字经济。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聚焦“数实共生”所需所盼,下沉一线纾困解难,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果,税企协力共同谱写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记者 施斌)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