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荔浦市工业起步早,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敢为人先的精神,让荔浦成为“中国衣架之都”,小小衣架漂洋过海,扬名海外。今天,荔浦市秉承这种精神,借鉴工业发展理念,支起“工业灶”,煮香“农业饭”。
时值深秋,荔浦大地上涌动着一股丰收热浪:连片马蹄基地,随处可见农户与收购马蹄的客商们洽谈、交流的场景;荔浦芋种植基地,芋农正忙着分拣、包装荔浦芋……所到之处尽显繁忙,目之所及皆是勤劳的耕耘者。
荔浦芋绿色生产基地积极拓宽产品增收渠道
荔浦市农业物产丰富,种植的马蹄以个大、皮薄肉嫩、清甜爽脆著称;荔浦砂糖橘则以果质鲜美、清甜无渣、口感细腻广受青睐;荔浦芋糯香可口,滑而不腻,老少皆宜……近年来,荔浦市依托工业开发思路,通过开发创新,打造精品农业,走品牌化农业道路,提出谋划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理念。
时下,正是荔浦芋采挖季节。记者在荔浦市首个实施绿色生态农业种植的农场--东皋园农场了解到,该农场大胆创新,以养土栽培、绿色防控技术为起点,专注高品质荔浦芋种植,产品远销多个地区;优化创新链、拉长产业链,酿造荔浦芋酒,提升了价值链。在荔浦市龙怀乡六麻林场,村民们依托地理优势实施“高山荔浦芋”种植,龙怀乡“高山荔浦芋”种植面积超过500亩,以每公斤16元价格俏销区内外。目前,荔浦全市荔浦芋种植面积5万多亩,种植及加工销售产值超20亿元,荔浦芋种植已成为荔浦市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同时,荔浦市每年安排30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重点鼓励提质升级和扩大规模特色产业发展,加之荔浦芋文化节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荔浦芋的知名度,通过主导特色农业,实施农特优产品提升工程,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全市累计创建成功4个自治区级、6个桂林市级、7个县级示范区和155个村级示范点、38个乡级示范园。
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荔浦市将工业发展的理念延伸到发展“东方神果”罗汉果上,让广大农户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在荔浦市蒲芦瑶族乡下龙村,农户忙着在绿藤下采摘肚大饱满的罗汉果,村民陆瑞乐今年种了12亩罗汉果,收入达到12万元。通过政策扶持,蒲芦瑶族乡已经辐射带动全乡9个行政村共同发展种植罗汉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而在30公里外的荔城镇寨脚村也种植了百亩罗汉果基地,科技特派员定期推广传授罗汉果种植技术并全程技术跟踪指导,帮助村里建立了罗汉果科技服务示范基地。
2021年以来,在砂糖橘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荔浦市及时转变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桂林特色优势产业,将罗汉果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项目;迅速成立罗汉果全产业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全市罗汉果健康有序发展,在修仁、蒲芦、双江等乡镇,选择种植面积较大、相对连片、管理规范、长势较好的罗汉果基地,创建了4个罗汉果示范基地。
目前荔浦全市新增罗汉果种植面积7100多亩,总种植面积超2.3万亩,罗汉果产业为该市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鼓励广大种植户发展罗汉果产业,荔浦市加大了对罗汉果产业的扶持,去年出台《荔浦市罗汉果种植扶持项目实施方案》,对种植罗汉果符合补助规定的给予奖补,降低种植户成本投入的同时,邀请罗汉果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提高罗汉果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为荔浦罗汉果种植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主动打破市内乡镇界限
罗汉果种植让荔浦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成为荔浦创新发展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荔浦市先后引进种植、养殖新类型,在茶城乡、杜莫镇、马岭镇等乡镇发展鸵鸟养殖,每只成年鸵鸟可以卖到1000多元,成为农户增收新渠道;而双江镇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白玉丝瓜种植130多亩,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又一“法宝”;花篢镇则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香菇产业种植,小小香菇远销柳州和桂林。
市内无乡界,“开放包容、大众创业”这一工业发展“法宝”在荔浦市农业中得到充分推广应用。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乡村中,荔浦市打破乡镇界限,通过小块拼大块,流转土地,让农业实现统一种植管理,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有租金,就近就业有工资。东昌镇安静村油麻坪屯依托山地优势,家家户户种植三华李,示范带动全镇三华李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春季漫山李花竞相开放,成为游客“打卡”点,三华李年产值超500万元,昔日贫穷村,如今吃上旅游饭;花篢镇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水果苗木产业,创建了2000多亩无公害示范农业基地,形成了江华村砂糖橘、福灵香菇、相仕花卉苗木“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广大农户通过香菇、花卉种植建起了新房,全市“柚子村”“养猪村”等专业村300多个,从业农户6万多户。
如今,在荔浦连片的马蹄基地上,农户与收购马蹄的客商们积极洽谈、交流。据相关部门介绍,荔浦常年从事马蹄流通工作的农民有7000多人,这些人每年为企业提供削皮马蹄4万多吨,销售收入达9000多万元。
通过创造性应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荔浦市农业产业正朝着种养集约化、经营社会化、质量品牌化、发展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壮大,农户从中受益,鼓了荷包,火了产业。(记者 梁忠超 通讯员 周俊远)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