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模式”推动甘肃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曾强    时间:2014-12-05





  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甘肃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四年多来,甘肃省尤其是金昌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了长足进展。2011年,发改委公布了全国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其中“金昌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

  在日前召开的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阐述了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进程,以及他对循环经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他指出,“金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主要特征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发展、科技引领支撑、园区承载集聚、机制创新保障。

  积极做出五方面探索

  金昌市发展循环经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1978~1989年,主要侧重推动科技进步,努力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第二是1990~2005年,主要侧重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努力解决二氧化硫出路问题;第三是2006年至今,主要侧重延伸产业链,努力解决循环经济由企业内部向产业和区域层面拓展问题。

  具体而言,金昌市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注重纵向拓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努力支持企业实施扩能技改和产业延伸接续项目,积极向深加工特别是新材料等领域迈进。如近年来,金川公司先后实施了贫富采矿、选矿、冶炼、精炼、电热联产等一大批综合技改项目,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镍铜冶炼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

  二是注重横向耦合,扎实促进产业的共生发展。立足发展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有色金属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副产品,横向拓展产业共生领域,配套发展化工、建材、再生资源利用等关联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由单一的有色金属产业向化工、冶金、建材及新材料、新能源多产业共生发展。目前,硫、磷、氯碱、装备制造、资源再生利用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三是注重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的聚集发展。依托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完善“一区多园”发展布局。同时,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集中实施关键补链项目成功引进四川新希望等国内知名企业加盟“循环经济圈”,配套发展PVC、磷肥等关联产品,实现了企业集群、产业衔接、产业聚集发展。

  四是注重科技引领,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开展新技术、新工业、新产品、新设备的自主开发和引进推广。目前,已经累计获得专利授权940件,在镍钴铂族金属采、选、冶及相关新材料领域拥有1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五是注重节能减排,积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在甘肃省进行火电“上大压小”,淘汰所有立窑水泥、小造纸、小炼焦等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河西堡园区环境达标治理三年规划,废气、废水、废渣和工业余热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四力并举发展循环经济

  谈及对循环经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石军表示,从金昌市循环经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进程和运作模式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宏大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程需要社会、企业、协会、政府四力并举、协调推进。

  社会方面,要广泛动员、协力推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努力形成全民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企业方面,要遵循原则、释放潜能,企业是贯彻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主要平台,只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真正落实好这些原则,才能强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协会方面,要深入研究、积极献策,组织社会力量尤其是专家学者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已解决矛盾和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积极为政府和企业献策出力;政府方面,要统筹谋划、协调行动。(本报记者 曾强)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