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连续3个月正增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17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9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广东8月进出口6532.5亿元,增长3.5%,已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外贸更“稳”了。


  “稳”的同时,亮点不少:跨境电商单月增长1.5倍、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全国第一、对美国进出口增长23.4%、纺织制品(含口罩)出口增长1.95倍、进口猪肉增长1.4倍……


  广东民企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超25%


  “受疫情影响,我们转产出口免洗手消毒凝胶,现在高峰期一天要出货40多个集装箱。”汕尾比亚迪公司商务经理高莉丽说,近几个月海外订单飙升,目前已出口免洗手消毒凝胶货值约15亿元,预计全年在汕尾口岸出口值将达30亿元。


  像汕尾比亚迪一样,“危中寻机”的广东民企韧性凸显。8月,广东民企进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占全国民企进出口逾25%,进一步加快外贸复苏。


  近3个月来,广东民企进出口持续加速增长。上半年,民企进出口1.68万亿元,转负为正,增长0.6%。7月,民企进出口3770.3亿元,增长19.9%。8月,民企进出口3668.3亿元,增长12.9%,增幅较1—7月扩大9.3个百分点,占同期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6.2%。


  在民企“主力军”有力带动下,占据广东外贸“半壁江山”的一般贸易增长较快,稳住了外贸基本盘。


  上半年,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1.57万亿元,下降4.7%。7月、8月一般贸易均实现正增长,分别增长24.1%、10.3%,且合计超过7000亿元,仅2个月的总量就约为上半年的45%。


  2020年1—8月,广东外贸进出口4.3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2%,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1.9%。8月,广东出口4195.3亿元,增长7.8%;进口2337.2亿元,下降3.4%。其中,一般贸易占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2.2%,比去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


  此外,内需潜力依然强劲,8月广东猪肉、大豆等重点民生消费品进口分别增长142.2%、150.8%。


  全省跨境电商单月增近1.5倍


  “开通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后,我们订单大幅增长,平均每天出货量增长了92%!”东莞市建兴物流有限公司法人陈建新倍感振奋。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公司业务一度断崖式下跌,但7月1日落地的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政策,让陈建新找到了新商机。


  今年以来,广东迎来新增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跨境电商B2B出口等一系列利好政策,跨境电商快速增长。8月,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219.6亿元,增长145.1%。


  包括跨境电商在内,新业态成为支撑广东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从6月—8月,保税物流、市场采购等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其中,保税物流上半年增长8.6%、7月增长12.7%、8月增长18.2%,其中8月增幅较1—7月扩大8.9个百分点。


  市场采购出口也增长迅猛。8月,广东市场采购出口356.4亿元,增长52%,比1—7月增加0.7个百分点。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看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将有力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此次疫情中,传统线下外贸所受冲击最为明显,尤其是中低端外贸产业链企业。因此,积极探索科技含量较高的外贸产品出口成为转型升级的一大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加快这一进程”。


  口罩等纺织制品8月出口增近2倍


  防疫物资出口成为今年拉动广东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广东出口防疫物资大幅增长1.7倍,拉动广东整体出口增长3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7月,出口纺织制品(含口罩)、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分别增长2.4倍、53.9%和94.7%,合计拉动出口增长5.3个百分点;8月,纺织制品(含口罩)出口增长1.95倍,医疗器械出口增长28.4%。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也改变着海外消费者的需求与习惯,近两个月,“宅经济”商品出口火爆。7月,广东出口电脑、家电、音视频设备、手机、家具等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整体出口增长5.4个百分点。8月,电脑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14.4%、28.3%,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出口分别增长19.1%、9%。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疫物资和“宅经济”商品出口拉动下,8月广东对美国进出口大幅增长23.4%,1—7月下降6.6%。


  不仅美国市场止跌回升,广东8月对东盟进出口也延续增长态势,增长9.3%,增幅较1—7月扩大1.3个百分点,稳外贸更有底气。


  海关相关人士分析指出,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医疗防疫物资、“宅家”用品需求较大,短期内将对广东出口形成有力支撑。(记者陈晓、昌道励)



  转自: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