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上半年达9218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30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上要如何取得新突破?9月25日至26日,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广州举行,就“围绕打造‘海上新广东’,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持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开展专题议政。


  其间,省政协专题调研组作“围绕打造‘海上新广东’,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持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专题调研情况报告。根据报告,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上半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2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4%。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大陆海岸线约4084千米、居全国首位;海域总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二;海岛总数1963个、居全国第三。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1.8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稳居全国首位。


  海洋大省如何向海洋强省稳步迈进?今年以来,省政协成立调研组,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联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和沿海市县政协,分为5个课题组,赴全省14个沿海地市开展实地调研,组织赴海南、江苏、浙江学习考察,函请山东、福建提供书面调研材料,召开多场专家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广东相继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实施海洋强省八大行动,全省联动谋划推进“海上新广东”建设。


  同时,广东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创下了多个“率先”和“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69家,在全国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等重要经济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拥有12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的上市企业,位居全国第一;诞生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


  报告显示,广东海洋资源潜力持续释放。“海上粮仓”方面,2023年海水养殖产量达357.28万吨,同比增长5.18%,增速创近十年之最。种业创新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达17个。


  海洋科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冷泉生态系统、万米钻深的大洋钻探船、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落户广东,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加快推进;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母船“珠海云”交付使用。


  此外,广东不断加强海洋经济服务,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深圳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的拍卖,刷新碳汇成交单价纪录。


  建议引导全产业链跨市域合作


  报告显示,近年来,广东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上取得了新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加速阶段,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


  这些短板和问题表现为“九龙”治海难成合力、海洋空间规划统筹不够、海洋产业大而不强、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等。


  如何破解海洋经济发展难题?报告提出了7个方面28条建议,建议在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港产城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


  其中,报告建议大力推动海洋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合理布局海洋牧场装备制造基地、种业生产基地、深远海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四个基地建设”,引导全产业链省内跨市域合作;优化整合大湾区内原有港口,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等。


  报告还建议,加快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以海上风电为主体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对于已确权的海域兼容利用,探索通过租赁、置换等方式进行流转;加快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紧盯海洋生物基因、功能性食品等关键领域发力,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报告建议,发挥重大平台支撑作用,高标准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等重大创新平台;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专业的省级技术转移、技术交易和产业化孵化平台,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在小组讨论上,报告关注的发展海洋药物产品、海洋旅游业等重点难点问题,引发了参会人员的关注和热议。


  珠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珠海市委会主委陈依兰建议,加大涉海法规支持力度,建立海洋政策研究中心,按稳海洋发展“保障键”。她说,以报告中提到的粤港澳游艇“自由行”为例,国家四部委下发实施方案已7年,入境限制多等问题仍无法解决,亟须对交通、出入境、海关等现行法规进行系统梳理,找到政策平衡点,争取出台临时开放水域审批、游艇旅游“水域负面清单”等可操作性强的“自由行”政策,推动港澳游艇真正实现“自由游起来”。


  “广东的海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南澳岛等海岛旅游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建议,海洋旅游可与养殖业、海上风电等海洋产业深度结合发展。要健全海洋特色文化宣教机制,注重品牌先行,通过设计吉祥物、标识系统等方式打造传播载体,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南粤特色海洋品牌。(记者 马立敏 陈嵘伟 见习记者 黄子欣 通讯员 徐炎平)


  转自: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