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高空俯瞰粤西大地,南有滨海沙滩,北有草甸森林,山海相依。
湛江东海岛上钢管林立,产业“绿巨人”发力冲刺,千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茂名博贺港站汽笛声声,海铁联运开启大通道,临港产业建设按下“加速键”;阳江青洲海域一片蔚蓝,白色风机叶片随风而转,清洁能源从这里源源输出……
抬头远眺活力蓝,环顾满目怡人绿。海洋蓝和生态绿的交织间,见证了粤西大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粤西地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探索能源绿色转型,抓细抓实“头号工程”,向深海进军,为城乡添绿,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宽,努力把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实景画”。
向海图强 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9000多斤金鲳鱼!近日,位于阳江青洲海域的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迎来首批渔获,“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再传捷报。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强做优做大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南海潮涌,粤西奋进。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粤西各地面向广阔大海,勤勉耕耘,锐意创新。一个个临港大项目激活蓝色发展引擎,一座座深海养殖平台耕海牧渔构筑海上粮仓,一台台海上风电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一幅千里海景图正在粤西大地徐徐铺展。
陆海联动
大项目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茂名港吉达港区腹地,“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备受关注的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下称“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就落户在这里。
在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办公区入口,一幅产业链示意图引人注目。“原油”“丙烷”,经过“原油一步法”“丙烷脱氢”等工艺处理,生成基础化学品,还能进一步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航空材料”“车辆轻量化材料”“新型建材”“特性材料”等,形成一条无限延长的产业链。
“我们在茂名主要做的是丙烷脱氢,丙烷有3个碳8个氢,脱掉2个氢就变成丙烯。”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灿乾讲解,“有了丙烯,就可以往下延伸做聚丙烯、丙酮和碳酸相关的产业,产业链就可以无限延伸。”
作为茂名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截至目前,东华能源茂名项目装置及关联公辅配套已累计投入100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每年将带来约50万吨的氢气产能,与茂名石化产业横向耦合发展,形成茂名绿色化工与氢能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东华能源的带动下,广州工控联手打造丙烯腈产业链项目、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霍尼韦尔建造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还有中核集团等下游企业加入进来……粤西海岸,一个新型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目光转向湛江东海岛。作为广东临港重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自2019年起,先后有12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于此,其中包括巴斯夫、中科炼化、宝钢湛江钢铁等“巨无霸”项目。
眼下,各大项目均在快速建设,宝钢湛江钢铁100万吨氢基竖炉项目加快推进;投资100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所有装置均已开工;中科炼化一期项目达产达效,成为湛江首个年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企业……
通过全面释放“榕树效应”,中科炼化、巴斯夫等充分发挥石化产业“龙头”效应,有效拉动石化下游产业投资。今年前三季度,湛江市制造业投资165.12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排全省第1名。
耕海牧渔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发力
眼下正是金鲳鱼上市的季节。在湛江流沙、草潭等海域,养殖工船满载金鲳鱼,穿梭在码头和深水网箱旁。阳西南部大镬岛同样热闹非凡,随着深海网箱渔船起网作业,活蹦乱跳的金鲳鱼被打捞上来,翻腾出一片金灿灿的景象。
依托丰厚的海洋资源,粤西正抢抓广东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机遇,全力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冷链运输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大力实施“粤种强芯”工程,培育一批海水优势鱼种。
阳江初步打通种苗研发、繁育、推广等环节,正向着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成功创建5家省级良种场,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50亿尾、海水鱼苗15亿尾,海水鱼苗产量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
湛江依托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全力打造南方水产种业基地,先后攻克南美白对虾、高体鰤、大黄鱼等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2022年,湛江培育水产种苗1622亿尾,供全国沿海水产养殖和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耕海牧渔,装备先行。今年以来,一批深远海养殖装备在粤西海域崭露头角:6月,全省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下水;7月,全国首台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在湛江投产;8月,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在阳江整体建成……一座座升级迭代的海上“巨无霸”,共同在粤西海域组成海上智能化养殖矩阵,带动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日渐完善。
随着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粤西水产品精深加工也迎来了发展的风口。鲜香的烤鱼、开胃的酸菜鱼、爽脆的脆肉罗非鱼、Q弹的墨鱼丸……一道道香味扑鼻的特色预制菜,从粤西走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据当地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茂名市预制菜生产企业达180家,预制菜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亿元;2022年,湛江预制菜年产量10万吨,年产值55亿元;阳江预制菜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超23亿元。
迎风起舞
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扬帆起航
阳江市沙扒镇附近海域,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300多台海上风机矗立在海上,巨大的白色风机叶片迎风转动,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海风不仅吹来了清洁能源,更驱动一个千亿级产业。
依托良好的风能资源和产业基础,近年来,阳江通过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探索“海上风电+”融合开发新模式,一个世界级的风电产业基地正在粤西海岸加速崛起。
数据显示,阳江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4000万千瓦,第一批1000万千瓦共18个海上风电项目已全部核准,总投资约1750亿元,三山岛300万千瓦共6个海上风电项目开展核准前期工作。2022年,阳江海上风电上网电量70.7亿千瓦时,产值约60亿元。目前,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50万千瓦,占广东的43.8%,并网规模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近海深水区650万千瓦项目陆续全面动工建设。
“在全面推进海上风电资源开发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全产业链发展。”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总经济师林良腾说。
3月,启动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核心区建设。6月,东方电气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奠基。8月,阳江港广泰隆码头开港。该码头13号泊位专门按照风电设备出运设计和建设,可为风电设备提供装卸船服务。
截至目前,国际风电城吸引了总投资约348亿元的36个项目落户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涵盖了从风电整机设计开发到叶片、电机、变桨系统、塔筒、润滑系统、风机基础、海底电缆等全链条风电装备部件。
在海上风电、采矿业、装备制造三个板块的拉动下,阳江工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增长106.7%。
融湾入海
建强平台加速承接产业转移
海面上,巨大的“钢铁巨人”转动叶轮,把海风转化为绿电;海面下,智能化渔业养殖系统通过大数据AI计算,智能投喂网箱里的金鲳鱼。在阳江青洲海域,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正在作业。
中山企业研发设计,阳江海域吊装建成,“明渔一号”不仅标志着“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开发模式的成功,更是粤西城市积极融湾的生动案例。
事实上,除了为大湾区提供能源或原材料,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才是粤西更大的雄心所在。
今年3月,全省正式实施《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以现有园区为基础,各打造1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全省5个重点主平台中,粤西占据2席,湛江、茂名承接产业转移融湾发展抢占新的制高点。
好风凭借力。与湾区“共绘一张产业图谱”,不断拓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服务+制造”等产业共建模式,粤西地区融湾发展迈大步。
截至8月31日,湛江主平台在建项目40个,总投资约40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300亿元;新签约引进项目31个,总投资约200亿元,在谈项目超40个。
茂名将滨海片区、博贺新港产业集聚区、马店河储能产业园纳入主平台建设范围,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主导性产业。
阳江主平台新签约项目59个,总投资297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7个,集中在储能、风电装备、合金材料等重点产业上。
值得一提的是,阳江阳东与珠海金湾正以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为契机,探索创建“飞地”“飞海”特别合作示范区。双方将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力推阳江高新金风海洋工程项目投产、中远海运海工基地等海工装备项目动工投产,助力粤西海上风电发展。
激活内生动力
“头号工程”良好开局
初冬时节,湛江遂溪的火龙果基地点缀着热情的红,肥美的金鲳鱼在网箱里活蹦乱跳跃动深邃的蓝;阳江阳西田间地头晚稻收割遍地成熟的黄;茂名信宜油茶种植基地圆润饱满的油茶果清新的绿……
斑斓的色彩明艳动人,粤西大地像打翻了调色盘,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在这里铺展千里。
11月6日,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在茂名召开,湛江廉江、茂名信宜、茂名高州入选创先类典型县。今年是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这项“头号工程”实施以来,粤西县镇村奏好“协奏曲”、共绘“一张图”,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跨上新台阶。
特色产业带动县域大发展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辐射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茂名高州破题的关键,是被誉为“百果之王”的荔枝。
开车行驶在荔园周边,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荔枝田头小站。在高州,这样的田头小站随处可见。为做好荔枝销售的物流保障工作,茂名市建成田头小站274个,配备一线冷链车30辆,实现田头预冷,24小时内“从枝头到舌头”,保鲜期延长5—7天。
此外,高州还在茂名荔枝深加工方面做足文章。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于2022年建成投产,年产荔枝原浆1.44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荔枝饮料生产基地。
打好科技牌,高州探索出了“一颗荔枝成就一条产业链”的产业经验,让荔枝树一年四季都是“摇钱树”,让荔枝成了带动荔农增收的“金果果”。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作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阳东区的县域振兴之路,靠的是“金剪刀”。
通过将五金刀剪产业链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让粤西“金剪刀”再次声名鹊起。
阳东区五金刀剪产业集群形成了从生产原料、贸易物流到质量检测的完整产业链,成功创建“中国菜刀中心”“中国陶瓷刀中心”“中国刀剪机械制造中心”等多个“国字号”品牌。
联城带村激活“镇”能量
去年,报平村所在的阳江市东城镇,全镇8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总收入达670万元,其中3个村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
小镇为何走出了多个“百万村”?东城镇通过集体资产上平台发包出租、“村企合作”开发等探索留用地开发方式,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引导各村转变发展思路。村民有了集体分红、租金收入、劳动所得,小日子越过越甜。
“镇委、镇政府永远是各村的坚强后盾,大家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将积极协调和支援。”阳江阳东区东城镇委书记雷振杰说。
乡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联城带村的关键节点作用。在茂名,这个关键节点作用,通过打造美丽圩镇实现了。
走进茂名高凉墟,旧建筑纷纷被活化利用,晚间墟内白墙红瓦,仿古招牌霓虹闪烁……高凉墟的变化,正是茂名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的生动缩影。
“抓好镇域差异化发展的定位,以特色发展推动差异化发展。”茂名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专职副主任黄春活表示,茂名推动各地依托本土资源,以建设美丽圩镇的方式走好乡镇差异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目前,茂名已成功打造6个“示范墟”,建强6个示范群,由点及面,激活镇一级联城带村功能,打造兴旺的商业圈。
镇的特色如何更好地施展?关键在精准发力、差异发展。
为此,茂名发动147家建筑业企业、128家商协会与112个镇街结对帮扶;湛江市则将全市122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0个中心镇、19个特色镇、9个专业镇、31个普通镇、43个城区镇差异化打造。
宜居宜业乡村“丰”景美
步入湛江市吴川市唐基村,一座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十分雅致,走进去才发现,这竟是村里的集体鸡舍。
近年来,唐基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亮化全覆盖,实现家禽集中圈养,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换新颜。
有了“面子”,更要“里子”。
遂溪县洋青镇洋青村火龙果种植基地,一颗颗个头饱满、颜色鲜艳的火龙果掩映在碧绿的枝叶间。
“起初村民并不支持成立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我和几位党员天天拿着成功案例,一户一户上门动员村民入社。”洋青村党建网格长宋宝说,依靠党员、干部的带头,合作社由当年的40多人发展到151人,农民人均收入由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种植火龙果,”洋青村村民宋中伟乐呵呵地说,“不过有党建网格长来教技术、讲管理,一点都不担心果子种不好。”
以脚步丈量粤西乡村,像唐基村、洋青村这样的案例在粤西比比皆是。因地制宜挖掘自身资源禀赋,让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活”起来,粤西到处都是一幅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的美好“丰”景。
植绿护绿扩绿 让绿色家底更厚实
行走粤西大地,深浅不一的绿映入眼帘,澎湃着勃勃生机:
从湛江金牛岛上空俯瞰,红树林宛如一个个绿色岛屿散落在浅海间;漫步在茂名高州根子镇的荔枝古贡园,古荔树虬枝盘曲,绿荫遮天蔽日;驱车驶入阳江阳春坚果基地,郁郁葱葱的果树沿着山岭斜坡整齐排列……绿色,正成为粤西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植绿护绿扩绿,发展林下经济,粤西绿色家底更加充盈厚实。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红树林
徜徉在湛江市麻章区红树林木栈道,满目苍绿,时有鹭鸟掠过水面,好不惬意。
“红树林不仅是‘海岸卫士’,还是鱼虾鸟类的栖息地……”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世乔村村干部许何昌每天开着摩托车到保护区,向游客介绍这片“国宝”。
世乔村紧挨着红树林,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许为芳说,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村子里的人全面加强保护、修复和利用红树林,让这一片祖辈都守护的地方变身为“金树林”。
湛江红树林资源丰富,现有红树林面积9000多公顷,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湛江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9月15日,全市累计完成红树林造林1106.05公顷,累计完成红树林修复1435.5公顷。
除湛江外,粤西各市也加快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截至2022年底,阳江红树林总面积达2.01万亩。阳西还着力打造程村湾万亩红树林示范区,今年新种植超1200亩、共78万株红树苗。
茂名水东湾红树林面积800多公顷,是全国最大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之一,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
开展红树林保护,为粤西旅游业打造绿色新亮点。阳江海陵岛建设了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海陵岛的热门打卡点;湛江廉江高桥红树林风景区、霞山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等景点成为宝藏旅游地……粤西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步履仍在继续前行。
让每一棵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今年以来,粤西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等“六大行动”为载体,推动粤西生态建设大发展、大提升。
在茂名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古贡园内,每一棵古荔树都有自己的名字:“千手观音”“二十四担”“虚怀若谷”……“园内180棵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荔树都建档立卡,挂上了‘身份证’。”古荔守护人何树志介绍。
近年来,茂名强化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监管,结合林长制建立“一古树一守护人”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出台《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让每一棵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无独有偶,阳春春湾罗浮锥古树群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也得益于阳江严格管理古树名木,对全市2720株古树名木全部实行“一树一档”管理。阳江科学发展珍贵树种,现已建成面积2881亩的珍贵树种造林示范基地,种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猪血木和珍贵树种红锥、火力楠、黄花梨、大红酸枝等22.4万株。在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基础上,阳江明确提出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阳春、阳西已启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此外,茂名持续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露天矿“旧伤疤”化为美丽“绿宝石”。茂名持续开展以露天矿生态修复样板工程为示范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矿区已种植50余万株林木,树种成活率在85%以上。
“露天矿生态公园是生态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发展的范本,目前已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广东茂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茂名市林业局副局长叶颖邦表示。
发挥生态价值实现综合效益
多措并举强化生态建设,在粤西各市,绿美生态建设综合效益不断凸显。红树林全身都是宝,粤西积极探索进一步挖掘红树林价值。早在2021年6月,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麻章岭头岛退塘造林、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成功开发并达成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
这是我国第一笔蓝碳交易,收益直接用于红树林的保护,为红树林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示范,实现了减碳节能与保育修复双赢,成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有力实践。
“红树林能将大量的碳封存起来,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还能卖给有碳排放需求的城市与机构。”湛江湾实验室副主任、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洪鹏志介绍,湛江湾实验室正在探索红树林种养耦合示范工程,通过在红树林下养殖一些经济品种,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模式。
茂名市电白区“奇楠飞凤”沉香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发展奇楠沉香林下经济,当地村干部介绍,养殖沉香鸡,可以利用沉香生长期间闲置的林下土地资源,形成有效的资源组合。
在阳江阳春,当地山区广泛种植阳春坚果,发展林下经济和林果业。阳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阳春以林地耦合坚果种植,直接带动1万余户农民人均年增收超3500元。
粤西多元立体式的林下经济,让生态增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粤西各地全力推动绿色发展,正在奋力书写“林—海—城”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粤西特色的“绿美答卷”。
专家论鉴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
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禀赋
吸引产业要素持续集聚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强音下,粤西围绕“向海图强”做大文章,探索出一条“选准海洋经济大产业,以大平台大项目激活潜在比较优势,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
明确以海洋经济作为主导产业。这是粤西产业发展的首要特征,也奠定了今后数十年的粤西“向海而兴”的产业发展格局。海洋经济覆盖了一二三产业,涵盖了从传统渔业养殖到诸如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深远海开发等几十个产业部门,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海洋经济能够充分发挥粤西地区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的特色优势禀赋,为粤西未来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许多活动还涉及异常复杂的跨部门政策协调,属于高进入门槛的行业。粤西三市根据各自情况,分别围绕着海洋牧场、海洋风电、现代港口经济、海工装备等领域布局落子,在各个领域启动了一系列大项目建设,集中政府和大企业的资源提升涉海开发的前期投入能力,推动粤西较为迅速地跨越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资金与规模门槛,为包括广大中小企业在内的后来跟进者推开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大门。
目前,粤西的海洋经济发展尚处于大项目建设主导阶段,但已呈现出一系列良好的产业链延伸的苗头趋势。湛江的海洋牧场产业链不仅从养育延展到育种,而且进一步延展到相关的海工装备产业;茂名正着力推动绿色石化从炼油到精细化工的下游产业链延伸;阳江在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有关风电装备的运行维护乃至研发、制造部门也在悄然孵化……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不仅为本地带来了持续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也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各种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孵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苗圃温床。
随着各个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粤西将进入集群化发展拉动海洋经济阶段。
大项目建设、大企业力量是粤西跨越现代海洋经济产业门槛,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的关键一招。在成功搭建起粤西海洋经济发展大框架之后,如何推动各个大项目、大企业与本地企业尤其是本地中小企业建立配套合作,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是粤西产业发展下一步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转自: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