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高峰论坛在珠海举行,聚焦新型储能、智能光伏等能源电子重点领域,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电子先导示范区。2023能源电子博览会同期举行,该博览会是国内首个能源电子博览会,助力广东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实现“双碳”的关键力量。“构建智能高效的新能源系统,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表示,要坚实电力电子器件基础,加强高集成度与高精度智能传感器研发,构建一体化储能的技术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高效深度融合。
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
在万亿级的新型储能赛道上,各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支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说。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风光电占主导,但它们可能会出现长时间间歇。为避免供电间断,尤其需要长时储能作为支持。”赵天寿认为,液流电池储能体系的容量与功率解耦,具有储能时长灵活、适合长时储能、易规模化、无地域限制等优势。
赵天寿表示,液流电池储能中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已进入商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空间广阔。然而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目前面临降成本的关键问题。由于电堆与电解液占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成本80%以上,提升电池电流密度、提升电解液利用率是降低系统成本、推动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
氢能发展步入快车道。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中,氢能未来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能源转型的产业赛道上,以光伏风电为主的一次清洁能源,前景十分可观。储能、智能调度等产业赛道也会随之有巨大进展。”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认为,进入到深度脱氮环节,氢能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二次能源形态,参与到未来的能源体系里面去。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氢能将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进一步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李振国建议,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的共同融合,发展提升新型太阳能技术研究能力,优化完善市场环境,引导企业进行海外布局,支持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驱动储能产业发展,其中,安全是储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固态电池或半固态电池从本质上解决液态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风险。”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剑辉认为,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其可以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推动整套系统的集成度进一步提升,从而降低成本。
在张剑辉看来,系统的集成并不仅仅指电芯。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需要全面的核心技术融合,保障系统的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高可靠;大数据智能化分析技术将成为助力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的发展需要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打通。
在储能规模化商业应用方面,张剑辉提到,共享储能市场交易机制助力行业快速发展,规模储能电站建设推广,储能系统多种核心技术融合为重要基础。
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放大
太阳能电池、光伏设备和材料、智能组件及逆变器……走进2023能源电子博览会,几乎能源电子产业链上下游的所有产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本届博览会总展出面积近3万平方米,百余家企业携新品亮相。
“我们在博览会上看到了很多友商,非常高兴能与行业内和跨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作为在珠海本地扎根多年的老企业,我们非常看好新能源赛道的未来,正在积极转型,希望在这个赛道有所作为。”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晖介绍。
派诺科技主要为大型建筑、数据中心、金融、医院、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电力用户侧客户提供能源物联网产品及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与中国移动、南方电网、华润集团等知名客户及集团在不同领域开展合作。
“为了抓住新型储能行业机遇,我们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时加大了市场推广的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争取将品牌推广出去。”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仇茂坤说。
“凭借在锂电池领域耕耘多年的优势,我们的产品在安全性、质量、成本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仇茂坤介绍,该公司拥有珠海、重庆、浙江三大生产基地,并在印度设立工厂,是全球消费类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主要供应商之一。
在广东,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技术加快融合应用,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放大,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广东。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技术企业。本次展会在该公司展出了超两百件产品。“我们立足于安徽合肥,希望通过这次展会将品牌影响力扩展到整个华南区。”阳光电源解决方案高级经理张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新能源产业链完备,消费市场也十分广阔。
除企业展区之外,展会现场设置综合展区,由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四部分内容构成,从不同角度诠释“光储端信”各自产业特色和深入融合发展态势。
转自: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