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行业薪酬最高!广东最新薪酬调查报告出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28





  广东省2023-2024年度平均月薪为9100元,同比增长5.8%,与全省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以上的态势基本一致;金融业薪酬依旧领先,广东制造业“压舱石”“顶梁柱”作用日渐凸显……


  近日,广州人才集团及下属南方人力资源评价中心、广州市人才研究院、广州网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广州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开展广东省薪酬调查分析,正式发布《2023-2024年度广东省薪酬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以行业为主线,对广东省9个地区、17个行业的典型职位薪酬数据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客观地反映每一行业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与构成,为企业洞察自身薪酬水平与行业/地区薪酬水平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岗位职级间的薪酬差异、把握薪酬动态与发展趋势、研判员工对薪酬的心理期望提供客观翔实的决策参考依据。


  同时,《报告》对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各上市企业正式发布的高管薪酬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职位的高管薪酬水平作专业解读,为上市企业高管薪酬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广东省2023-2024年度平均月薪为9100元


  全省薪资增幅与经济预期走势基本一致。根据报告,广东省2023-2024年度平均月薪为9100元,同比增长5.8%,与全省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以上的态势基本一致。从分位值来看,较低分位值同比增幅高于较高分位值,即低收入群体薪酬增长更加明显,劳动者收入分配差距呈收窄趋势,侧面反映出全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一定成效。


  从构成来看,全省薪酬以固定工资为主,固浮比接近6:4,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基本工资、加班加点工资占比均下降1个百分点,绩效工资占比增长2个百分点,可见企业进一步强化了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近五年来,广东省平均月薪年均增长4.6%,与GDP年均增幅(5.9%)基本同步。其中,2020年受疫情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显著加大,全省薪酬增长态势放缓,增幅同比收窄1.4个百分点。


  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稳企惠企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企业快速回归常态化经营轨道,全省薪酬增幅持续回升,2021年、2022年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3、1.9个百分点。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全省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各项推动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出,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有基础、有条件保持逐步回升趋势,助推全省薪酬持续稳定增长。


  广深薪酬水平保持领先,佛山增长势头强劲。从区域来看,珠三角地区薪酬总体水平较高,其中深圳、广州尤为突出,分别以12300元、11300元的平均月薪领跑全省,这与广东着力推动广深“双城联动”发展新格局有较大关联。


  珠海、佛山位列第二梯队,平均月薪分别为9300元、9000元。中山、东莞位列第三梯队,平均月薪分别为8100元、7600元。湛江、韶关、汕头位列第四梯队,平均月薪分别为7300元、7100元、7000元。


  与去年相比,深圳薪酬增速全省第一,同比增长7.2%,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次是广州、珠海、佛山、东莞,同比增长在6%~7%之间。再次是中山、韶关,同比增长5%左右。湛江、汕头较低,同比增长不足4%。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薪酬水平涨幅逐年扩大,这与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水平涨幅逐年提升的趋势保持一致。随着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加完善,全省薪酬水平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金融业薪酬依然遥遥领先,广东制造业“压舱石”“顶梁柱”作用日渐凸显。从行业来看,金融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和信息传输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平均月薪位列前三,分别为21400元、15800元、12700元;住宿和餐饮业、纺织服装和服饰制造业、家政服务业平均月薪较低,分别为5500元、6200元、6400元。


  与去年相比,汽车制造业,电子商务业,设备制造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和信息传输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产品制造业,医药和生物工程制造业平均薪酬增长较为明显,分别为8.3%、8.0%、7.8%、7.8%、7.6%、7.1%,其中四个行业为制造业,可见广东制造业“压舱石”“顶梁柱”作用日渐凸显;而房地产业、建筑业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行业薪酬增长持续放缓,同比分别增长2.8%、3.1%。


  各类企业薪酬稳中有升,民企涨薪最为明显。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薪酬水平最高但增长放缓,平均月薪为11600元,同比增长5.4%,增幅比去年略降0.4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薪酬居中但增长较快,平均月薪为9300元,同比增长6.5%,增幅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薪酬水平较低但增速最高,为8000元,同比增长7.0%,增幅比去年下降1.8个百分点。


  近年来,民营企业薪酬水平保持高位增长态势,这与政府陆续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举措,促使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对经济贡献逐年提升有关。据悉,截至2022年底,全省实有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571万户,居全国首位,实现逾6万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贡献全省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


  大中型企业薪酬优势显著,市场主体规模稳步扩大。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薪酬水平更具竞争力,平均月薪分别达到10700元、9600元,同比分别增长5.7%、6.6%,增幅同比分别收窄1.6个、0.3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分别为8300元、7000元,同比分别增长5.4%、6.0%,增幅同比分别增长0.1个、1.5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不同规模间企业薪酬水平仍然具有一定差距,但差距有所收窄。


  高学历人才薪酬优势显著,人才总量聚集效应凸显。总体来看,广东省职工薪酬水平与学历、工作年限均呈正相关关系,即职工的学历越高、工作年限越长,平均薪酬水平越高。


  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工作10年及以上的职工平均月薪达到30200元,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工作0-1年的职工的6.7倍,较去年6.4倍有所扩大。


  从薪酬趋势来看,高学历职工的薪酬涨幅更为明显,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职工的平均薪酬同比分别增长7.8%、7.2%,可见广东省愈发重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逐渐加大对这类人才在薪酬分配方面的倾斜力度,这与广东省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步伐加快、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有较大关联。


  2022年度上市企业高管平均薪酬为99.40万元


  2022年度上市企业高管薪酬增长总体放缓,较低分位数增速明显领先。2022年度上市企业高管平均薪酬为99.40万元,同比增长4.07%,增幅同比下降2.04个百分点。从分布水平来看,上市企业高管平均薪酬(99.40万元/年)是P50(71.64万元/年)的1.39倍,与2021年的1.40倍相比基本持平;P90(185.03万元/年)是P10(29.59万元/年)的6.25倍,与2021年的7.01倍差距相比有所缩窄。


  具体来看,分位数越高,增幅越小,P10、P25、P50、P75、P90同比分别增加15.23%、7.71%、4.94%、4.84%、2.79%,可见高管薪酬差距逐步缩窄。


  地区间薪酬格局保持不变,东北、西北地区高管薪酬增长显著。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高管薪酬水平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华南地区上市企业高管薪酬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平均年薪为115.51万元/年,同比增长0.78%;华北地区保持第二,平均年薪为105.93万元/年,同比增长2.90%,增幅较去年相比有所放缓;西南地区仍位居第三,为98.14万元/年,同比增长4.91%,增幅与去年基本一致;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薪酬水平虽然在地区中排名靠后,但增幅较高,分别为7.30%、7.07%。


  从省/自治区/直辖市情况来看,平均年薪突破百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与去年持平,共计7个,分别是西藏(162.11万元/年)、内蒙古(141.61万元/年)、上海(122.95万元/年)、广东(117.67万元/年)、北京(111.08万元/年)、天津(110.08万元/年)、福建(100.48万元/年)。其中西藏和内蒙古的增幅显著,分别达到26.43%、24.41%;去年跻身百万的重庆和云南今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落,降幅分别为9.31%、19.28%。


  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宁夏(-26.71%)、云南(-19.28%)、河北(-12.32%)、重庆(-9.31%)、吉林(-5.29%)、广西(-2.43%)、江西(-0.25%)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呈现同比下降趋势外,其他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年薪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金融业高管薪酬持续领跑,采矿业增幅较大跻身前列。从行业来看,金融业高管薪酬仍处于优势地位,达到161.71万元/年。除金融业外,年平均薪酬突破百万的行业还有房地产业(124.05万元/年)、卫生和社会工作(123.58万元/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7.27万元/年)、批发和零售业(114.32万元/年)、采矿业(112.88万元/年)。


  排名靠后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住宿和餐饮业(47.24万元/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9.56万元/年)、农、林、牧、渔业(69.81万元/年)。从趋势来看,全体行业中采矿业同比增幅最高,达到19.44%,使其成功跻身薪酬百万行列;除住宿和餐饮业(-28.98%)、房地产业(-14.36%)、金融业(-13.0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7%)4个行业的薪酬水平出现下降外,其余行业的薪酬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转自:南方+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