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们这个热水器产品想在温度稳定性和智能语音方面作进一步改善,可以请专家帮忙看下吗?”7月21日,奥特朗电器(广州)有限公司销售部总监方巍拿着公司的产品来到位于黄埔区的智能家居质量基础设施基础服务工作站窗口,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
质量基础设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直接影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要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广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也提出,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如何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助力?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处处长王勇介绍,目前广东累计建设国家质检中心87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7个,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布局建设140个集聚“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要素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5.5万家经营主体提供服务近6.72万次,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难题8814个。
为企业解决生产研发技术难题
“自2022年11月成立以来,工作站已累计为300多家智能家居企业节省500万元。服务项目覆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质量咨询、品牌建设、政策咨询、产业链撮合等,帮助8家企业获得区域品牌认证,推动50多家企业获得出口认证。”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少锐说。
该工作站依托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和机构联合成立,针对产品研发常见的智能化技术问题,该工作站联合科研院所、质量技术服务机构与龙头企业,为企业解决了100多项生产研发中的技术难题;同时搭建大数据平台“质量之眼”,为企业解决产品标准定位、数据定位,累计帮助1000余家企业在研发端进行指标的诊断与分析。
“根据市场的变化,我们想要推出恒温智能、语音控制更精准的热水器,下一步还计划开拓欧洲市场,在准入条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都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方巍是工作站的常客,遇到认证、检测、计量等相关难题,第一时间就来到工作站需求帮助。
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岳霄霄介绍,为更好地优化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的成长土壤,助力中小企业办大事、成大事,黄埔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打造流程更优、时限更短的质量服务模式。“目前全区11个区级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工作站涉及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美妆大健康、新型照明和显示产品、食品农产品等重点支柱和新兴产业,入站服务资源提供方80余家,分布在知识城、云埔工业区、科学城、生物岛等重大功能区,方便企业就近获得优质服务。”
截至5月底,11个区级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工作站累计服务企业4142家、减免费用和帮助企业降低损耗3200余万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1个。其中,通过国外认证本地化测试认证服务,帮助认证出口周期缩短超过50%。“下一步,我们将推出质量强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0版,在国内首个提出对标准物质、标准样品产业进行扶持,对成效显著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给予最高150万元扶持。”
从“企业来送检”到“走进企业”
在广州地铁鱼珠车辆段,检测人员正拿着车载轨道几何参数检测仪对轨道进行检测。这里主要负责广州地铁五号线L型车的停放、日常列车及车辆段相关设备的检修、维保工作等。
“车辆轨道的几何状态是保障行车安全、平稳、舒适和指导轨道养护维修的重要参考。轨道出现缺陷对列车的平稳运行影响巨大,当缺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降低轨道结构的强度,削弱其稳定性,对行车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锋介绍。
针对车载检测设备关键技术问题,该院为企业提供车载轨道几何参数检测设备的系统验证,开创性地采用“双靶三角法激光实时测量技术”,对振动台与车载式检测设备中心点的位移变化值进行同步记录,在垂向、横向、纵向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模拟,确定中心轨迹变化值是否满足设计需要,从而及时表征检测数据异常问题。
“以前是企业拿着设备到检验检测机构去进行检测,保障仪器的正常运作;现在是技术人员走进企业,介入产品的测量过程,为企业精准计量提供一套解决方案。”黄锋表示,质量基础设施的作用就体现在企业运用之后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目前,全省共建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601项,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有效省地方计量检定规程总数达58个,填补行业空白;成立工业机器人等3个产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提升量值传递溯源能力。
此外,广东还大力推进先进标准体系建设,联合港澳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以先进标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全省布局建设140个“1+N”质量基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质量技术服务,解决质量难题。
下一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将以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继续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思路,全面提升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转自: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