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一早,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运动场内热闹了起来,高校毕业生陆续入场求职,不一会,一些企业展位前便排起“小长龙”。这是“职引未来 筑梦南粤——2023年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的现场,超440家企业携逾2万个优质岗位招贤纳士。当天,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及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政策宣讲会同步举办。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来,全省人社部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开展“南粤春暖”稳就业促发展特别行动、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千名就业服务专员助万家重点企业”等系列活动,累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700多场,其中专属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达到300余场。
一揽子促进就业政策措施成效显现,全省就业呈现回稳向好态势。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9.5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3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26.9%、25.8%和25.1%,均超时序进度,为稳定全省就业局势奠定坚实基础。
超440家企业携逾2万岗现场揽才
活动现场,企业招聘、政策宣传、求职咨询、就业指导、实习见习等就业服务搬进校园,有专家为求职者们“把脉”“支招”;线上直播间同步提供直播带岗、云投简历服务,帮助企事业单位与人才在线互动。
本次招聘会参与单位超440家,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包括中建四局、中国人寿、广州自来水公司等96家优质国有企业。招聘岗位超2万个,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包括研发、设计、销售、管理、财务等门类,其中理工科需求量较大,工程师岗位2568个。深圳湾实验室是本次招聘会招聘人数最多的单位,计划招聘160名博士后和170名研究助理。
“招聘会刚开始,我们就收到了简历了。”中远海运(广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主要招聘方向为管培生,除了专业技能外,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司也将为新入职人员提供系统、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与企业所需岗位能力相匹配的毕业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陈丽(化名)是今年毕业的工程类专业硕士留学生,从网上得知了招聘会消息后,她便带着十余份简历来到了现场。“我比较看中岗位匹配度和薪资待遇,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结果。”
为了招揽到更多人才,招聘企业纷纷亮出了“福利清单”,如六险二金、技能培训、福利餐厅、住房补贴、免费体检等。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全面铺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202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部署市场岗位拓展、基层人才引导、政策岗位快招、创业创新自强、专项渠道历练、职业能力提升、湾区就业助力、公共服务畅享、实名服务暖心、权益保障安心等10项行动,实施35项具体措施。
这是广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助力全省就业稳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全省人社部门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接连登场。3月10日,2023年广东省首场“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在中山启动,共有246家企业提供优质岗位5400余个,直播带岗活动在线人数达21.4万人次。4月1日,第2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在深圳举办,663家知名企业参与现场招聘,提供优质岗位超2.3万个,吸引2.5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场求职。
接下来,省人社厅将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四个片区分别举办大型招聘会,同步开展政策宣讲、职业指导、直播带岗等,进一步畅通供求匹配渠道,扩大促进就业效果。
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
据介绍,今年广东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岗位挖掘力度,全省累计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项目、参军入伍等政策性岗位34.6万个,比2022年增加4万多个。其中公务员招录增加5000个、科研助理增加5500个、应征入伍增加2000个。
广东省事业单位2023年集中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共发布事业单位编制内岗位13058个,将于4月10日至12日组织报名,5月进行笔试,预计在8月前完成全部招聘工作。
本次集中招聘岗位覆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多个行业领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元选择。
除集中招聘外,省人社厅还动员部署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自主招聘。据统计,一季度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发布自主招聘岗位数达1.1万余个,全年全省事业单位将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至少6.8万个编制内招聘岗位。
与此同时,2023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将于4月10日-14日组织报名,预计招募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工作。其中,支农和帮扶乡村振兴岗位共招募1832名。
据悉,自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实施以来,全省共派遣2.8万名大学生到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从事志愿服务,大大促进了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利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记者/吴诗航 吴依妮 通讯员/粤仁宣)
转自:南方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