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凭借着近13万亿元的GDP总量,再次刷新了省域经济天花板。
统计数据显示,全省GDP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至2022年的129118.58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广东的“标签”也从曾经的农业大省,变成了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中国第一外贸大省。
把时间线缩短到最近五年, 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
城市方面,继广州、深圳之后,佛山、东莞纷纷迈入万亿元级城市行列,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
不仅如此,在民生领域方面,广东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万元、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690万人、占全国的1/10……
基于先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广东提出了全省GDP增长5%以上的预期目标。将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
与此同时,在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提出:“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争取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接下来,广东该如何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目标?
一年之计在于春。近两个月以来,广东新动作频频。
在南沙港码头,满载2000多辆国产汽车的滚装船驶向中东;在南粤大地,来自五大洲约450位侨商齐聚广州,856个投资贸易项目达成,项目总金额合计1.63万亿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鼓足干劲抢工期、赶进度;大型产业园区,企业生产线运转不息。
“再创一个新广东”,意义何在
作为全国最富庶的省份,广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期间,还处在相对贫穷落后的阶段。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广东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60%,工业只有一些小型的采掘、食品和日用品企业。
1958-1978年,广东GDP年均增长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GDP总量只有185亿元,占全国GDP的5.1%,位居全国第五,排在江苏、山东、上海和辽宁之后。
改革开放之后,经过11年发展,全省在1989年以1381亿元的GDP总量超越江苏,位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在全国经济总量份额整体呈上升态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03%。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借助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获得了大量海外投资,并通过“三来一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承接了大批来自港、澳及海外的加工制造企业(生产部门)的转移。随后,制造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一跃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当时,与制造业产业飞速增长一同到来的,是大量外地人口开始流入广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成为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然而,在经济高增长、人口体量变大的背景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也随之迎来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从“三来一补”起家,珠三角地区主要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但由于品牌、技术等很多来自国外企业,因此,当全球经济“打喷嚏”时,广东制造都会率先“感冒”。
“再加上东南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海港,使得其外贸快速发展、经济发达。但是在粤西、粤北地区对外贸的投入相对较少,再加上产业发展较慢、企业规模偏小,就造成了广东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林江说道。
除此之外,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由于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工厂的部分外贸订单向外转移,导致地区竞争加剧。
“因此,对于广东来说,要想破解这些难题,则需要制造业在长期积累、体量大的基础上,从核心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培育新兴产业,并推动数字贸易发展,从而使得广东制造业转向质变。这也是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路径之一。”毛艳华说道。
“新”在智能科技
从国际竞争和科技变革的趋势来看,产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
广东对此有清晰的认知。数字化、智能化、核心科技,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广东经济发展的高频词。
具体而言,2023年广东将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开展“亩均”等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在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要从集群到产业链再到企业的任务路线。
比如,广东将提质壮大现有的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
据毛艳华观察,目前,珠江西岸已经汇聚起汽车、高铁、飞机,以及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等在内,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而珠江东岸则是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明显。
在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下,广东涌现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仅为传统企业带来新的生机,还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作为广东最大的工作母机企业,明阳集团与在珠江西岸的中山签约,落地150亿元高端制造业项目,在中山打造创新研发、全球运营“两总部”和光伏、氢能、双碳“三园区”,形成支撑中山新能源装备制造的新支柱。
据了解,明阳集团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和科技创新排名第一,连续3年实现超过50%逆势增长,产品规模化出口意大利、日韩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政府的推动下,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汉诺医疗、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迈瑞医疗(300760)研制的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系统,经国家药监局审查后获批上市。这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也推动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本土的人工智能研发力量同样迅速崛起,陆续涌现云从科技、云天励飞、小马智行等一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智能制造、医疗、家居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正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一头扎进产业互联网区域,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升级。
“但是,由于高端芯片、精密轴承、工业软件等关键产业链环节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即使在5G、超高清视频、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也会存在受限的情况,因此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林江说道。
进一步扩大,怎么做?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当下,创新和数字化技术俨然成为了广东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广东将如何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扩大开放?
在毛艳华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间,从“前店后厂”到融合发展,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给大湾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9个内地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门类齐全、实体经济发达,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澳门主要是休闲旅游业,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显著。
“因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数字化转型的潮流所驱,也为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带来了机遇。而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的是分工协作与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毛艳华称。
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根据《纲要》,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毛艳华指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作为支柱和先导,既能够稳住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盘,也赋予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活力。与此同时,广东省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涉及一二三产业,未来的增长前景将集中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科技产业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等领域,并会与现有的产业体系融合发展。
目前,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脊梁的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广州南沙、深圳南山智园、香港科学园等科技园区形成环形走廊,把沿线创新资源串珠成链。
广东启动超30个粤港和粤澳科技合作资助项目,已初步构建起以广州实验室为引领,10家省级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相继落户。
在林江看来,广东首先要进一步加大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力度。一方面,主要利用自己的市场要素进行自主创新,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中参与全球创新链合作,在合作中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
“其次,当前全球大批人才、技术、资本、设备和产业正在加速‘东移’,其中珠三角特别需要加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储备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以及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林江说道。
转自:时代周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