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晚,比亚迪披露产销快报,在刚刚过去的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3.01万辆和23.04万辆,同比增长均超1.5倍。前11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64.18万辆和162.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8.74%和219.38%,持续领跑新能源汽车赛道。
作为深圳先进制造业的模范生,比亚迪也是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力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深圳经济列车的重要引擎。
产业集群保持良性发展态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370.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呈逐季加速增长的态势。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智能网联汽车增长44.5%、新材料增长22.6%、高端医疗器械增长14.1%、新能源增长10.7%。
前10个月,深圳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8%。
战新产业投资投产迈入快车道
“从建设t1、t2,到建设高世代G11代线t6、t7,再到并购t10、建设t9、t3扩产项目。”TCL华星首席运营官赵军今年7月接受采访时说,“凭借高效的产线投资战略、产业链协同优势和领先的管理水平,TCL华星在产业周期各阶段均保持运营效率和效益全球行业领先。”
不断地“强链”“延链”,帮助TCL华星成长为全球半导体显示的龙头企业,先进制造业亦成为重大项目投资的主阵地。
12月3日,记者从深圳市发改委获悉,2022年深圳市共安排重大项目968个,总投资3.9万亿元,其中,建设项目687个,年度计划投资2657.6亿元。前10个月,687个市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72.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6.8%。记者注意到,这些重大项目计划分布于现代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三大领域,众多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名列其中。根据计划,TCL华星第11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8K超高清关键技术的突破。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新增60万辆新能源车及核心零部件产能,年产值超千亿元。
今年以来,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正不断为深圳经济注入新活力。
4月8日,深圳市2022年第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在光明区贝特瑞产业园新地块举行,贝特瑞作为项目代表启动了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建设项目。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介绍,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奠定公司在高端负极材料市场的龙头地位。
6月7日,总投资22亿元的迈瑞医疗龙华基地项目开工,计划建设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制造基地以及一系列配套设施,通过打造仪器自动化总装产线、试剂的“黑灯”工厂,以及自动智能的场内物流调度,实现高效、高品质及低成本制造。
此外,今年7月完成试运行的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锚定“灯塔工厂”目标,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技术,将实现个人电脑、服务器及智能设备年产千万台以上。10月29日,一期总投资220亿元的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工,聚焦40纳米以上模拟特色工艺,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8万片12英寸功率芯片的生产能力。
政策护航战新产业做强做大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制造业发展的根本是创新。通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使得先进制造业能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具体包括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全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着力提升市场主体质量。
5月,深圳发布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30条举措。6月,深圳密集推出培育发展壮大网络与通信、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深地深海、量子信息等8大未来产业的行动计划。《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指出,立足深圳实际,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彰显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密部署,为深圳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转自:深圳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