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2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为深圳等第二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正式授牌。继成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通用航空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之后,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又摘得一项国家级试验区称号。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无人机产业年产值已近600亿元。美团、顺丰等企业均已在深圳展开规模化无人机配送,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顶层设计的强化,未来更多无人机应用场景有望加速落地。
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范恒山表示,发展低空经济有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同时,从经济发展规模上看,据预测,到“十四五”期末,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至5万亿元。
城市物流无人机探索“万物到家”
作为创新之城,“科技力量”是深圳拉动本地消费增长的内生动能。
“点点手机,在网上下单的口红,就能从离家最近的百货商场发出,无人机最快15分钟就能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基于即时零售全场景下的硬核科技体验,在其他地方还属新奇时,在深圳市民看来已不足为奇。
在深圳龙岗区的星河WORLD人工智能产业园,面馆“造面怪兽”的“拉面师傅”是一个机器人集群,而一碗由机器人制作的面,在食客于美团下单后,又会通过美团无人机高效安全地送到食客手中,为了看无人机送餐,很多食客会特意点造面怪兽的面。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深圳龙华区。8月,美团无人机与天虹数科达成合作,第一条航线落地天虹购物中心,为商圈周边居民提供半径“3公里15分钟”万物到家的全新服务体验。除了合作配送日常餐食饮料外,双方还将试水快消、美妆等零售商品。
低空无人机逐渐飞入民生消费,正是深圳低空经济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低空经济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所涉及的领域和行业十分广阔,可运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行业。
发展低空经济,市场是根本。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綦琦认为,除了大力发展应急救援、低空游览、警用安防等应用外,还要积极鼓励消费类航空的发展,激发市场潜力。
即时零售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业态,其典型特征是用户在线上平台如美团、京东等下单后,30分钟即可收到商品。不同于传统电商,即时零售的商品供给主要依托于本地的各类实体门店,为本地实体门店的发展创造新路径。
据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为279.0亿单。报告预计2026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级,达到957.8亿单,2021年-2026年年复合增速为28.0%,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趋势上。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趋严,时效、价格和品质成为大众评价配送体验优劣最重要的三项指标。
即时零售旺盛加速无人机场景落地
今年上半年,深圳的即时零售新业态也在迅速壮大。
美团数据显示,深圳各类商超百货、美妆日化等实体零售门店的线上外卖订单量位居全国第三。其中,社区百货的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109%。
当前,随着即时零售在中国迅速发展,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将外卖当快递用”。美团2022年Q2财报显示,期间内即时配送订单数增长至41亿笔。消费习惯变迁下,用户对商品送达时效性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也推动了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落地。
“综合来看,城市低空末端物流具有高效、稳定、高品质等特点,可以更好满足当前市场对即时物流行业发展的新需求,这也成为推动相关产业在近两年快速落地的主要原因。”美团无人机业务负责人毛一年说。
蓬勃发展的无人机产业,为当前正蓄势爆发的即时零售新业态提供了更高效的配送解决方案。
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提供的数据,美团无人机已开通11条城市场景常态化试运行航线,完成超7万单真实订单,配送飞行总时长超1万小时,累计测试超40万架次。
低空无人机物流应用在加速落地,背后是深圳“科创之都” 的底气。
中国是全球民用无人机最主要的产业基地,2021年全国共有12000多家无人机企业,行业总产值达到870亿元。其中仅深圳就有1500余家,产值近600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4%的市场份额。
深圳也将出台相关政策规划支持引导产业发展。其中,已出台的《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建设低空民用无人机联网系统、打造无人机城市低空物流运营中心和调度监管平台、构建城市低空物流网络、推动无人机在智慧城市物流创新应用等目标任务。
范恒山表示,无人机产业将成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无人机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无人机产业化”和“产业无人机化”可能会是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下一步,规模化应用的无人机对有人机的替代程度将逐步提高,对各行业的渗透程度也会日益深广,进一步加大对人们生活的支撑。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