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之前,我国已有科学家需要利用散裂中子源开展相关研究,但苦于当时国内没有条件,只能去国外的散裂中子源上做实验,很难争取到实验机时。”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感慨道。
如今,位于东莞的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为国家急需的许多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所取得的科学成果远超美国和日本散裂中子源在建成后同样阶段的成果。
4月15日,广东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表彰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从原始创新成果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科研院所到企业创新,从支撑产业到惠及民生,从获奖项目可看到,广东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坐在一堆“石头”后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笑意盈盈。“这些石头是石器。”17年来,他一头扎进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的研究中。
他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离开非洲的时间往前推了27万年,使我国蓝田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类活动地点之一,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重大科学问题,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了“黄土-古土壤-古人类遗迹序列”新路。
基础研究,不仅需要耐得住寂寞,也需要创新思维。
2010年,在全球间充质干细胞研究陷入低谷时,中山大学教授项鹏改变思路。“我们回到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中,比如不同组织细胞有何功能差异?如何根据作用机制,精准选择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适应症?”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项鹏团队找到答案。原来人体不同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特性不同。在此基础上,他们揭示治疗机理,推动临床转化,研发出国内首个异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已获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有望实现重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性治疗。
朱照宇和项鹏的研究均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纵观获奖项目,广东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取得持续突破。
成果的背后,与广东持续深入支持基础研究分不开。2018年,广东在国内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目前,广东正推进编制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强化源头供给,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的话掷地有声。
“我的研究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仍然能获奖,可见广东对基础研究的真正重视和支持,这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虽已72岁,朱照宇仍计划继续研究下去。
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度广东科技进步奖共有142项获奖,其中特等奖3项。这批获奖项目成果在产业化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据统计,成果产业化应用后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3757.34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644.03亿元。
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实现了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到产业防控应用的系统性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
“只有将珍贵的资源库、核心关键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甩掉‘卡脖子’的手。” 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介绍,该项目首次建成我国最大、最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首次建成具有代表性及组学信息特征的标准菌种资源库,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核心菌种的垄断。
比亚迪、格力、佳都科技……翻阅获奖名单,一个个企业名字映入眼帘。近几年,广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2021年度180项获奖项目(人)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有59项,与2020年度相比数量增加18.0%。
“如果不突破核心技术,电动汽车还会受制于人。”获得本年度另一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比亚迪汽车总工程师廉玉波介绍,目前比亚迪有超4万名研发工程师从事各类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了11大主要研发机构,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研发布局。
由此可见,广东通过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科技自立自强新成果,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转自:科技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