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1地GDP均破千亿:五强格局不变 短板待变潜力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05





  广东省内21地市2020年经济数据均已出炉(备注:深圳只在“十四五”规划中透露GDP数据,尚未公布经济增速)。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深圳GDP增量预计2.8万亿元,稳坐头把交椅。经济总量最小的地级市云浮,2020年GDP突破千亿元,达到1002.18亿元;增速方面,汕尾以4.6%位列全省榜首。


  具体来看,深圳(预计2.8万亿元)、广州(25019.11亿元)、佛山(10816.47亿元)、东莞(9650.19亿元)、惠州(4221.79亿元)是广东省内经济前五强,5市GDP占全省经济总量(110760.94亿元)超过七成。


  不过,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广东最大短板。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既要靠“输血”也要靠“造血”。他认为,重大项目、平台,尤其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设施等要从全省层面布局,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不足的问题。此外,欠发达地区也要将自身的产业链与珠三角产业链融合,接受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从而发挥内生的增长动力。


  汕尾增速领跑


  与广东省2.3%的经济增速相比,汕尾(4.6%)、阳江(4.4%)、云浮(4.1%)、清远(3.8%)、珠海(3%)、韶关(3%)、肇庆(3%)、广州(2.7%)8市增速更快。


  汕尾经济增速亮眼。2019年,汕尾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增长6.7%,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高0.6个和0.5个百分点,与深圳并列全省第六位。2020年,汕尾延续了这一发展势头,以4.6%增速领跑全省。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汕尾的优势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在全省前列。2020年汕尾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0%,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此外,汕尾消费数据表现不俗—2020年汕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65亿元,比上年下降1.5%,降幅比全省高了4.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一季度,全国多数城市因疫情冲击经济陷入负增长,汕尾以1.9%的增速成为广东省唯一正增长的地级市,也是全国少数正增长的城市,较早呈现回暖趋势。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汕尾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东翼交界点的位置,能够受到大湾区、深汕合作区红利的影响。


  汕尾希望能再次延续这股发展势头。2021年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1年GDP增长目标为6.5%—7.0%,高于广东省增速目标(6%以上)。广东省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强化汕尾重要支点功能。


  排在增速榜单第二名的阳江,地处粤西,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高增速取胜。2020年阳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4.38亿元,同比增长17.0%,增速高于全省15.5个百分点。同时,阳江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高于全省(7.2%)5.4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经济增速在广东排名靠前的城市如汕尾、阳江、云浮,虽然经济增速都超过4%,但经济总量不高,均在2000亿元以下。“经济总量较低的地方,只要投资规模稍微大一点,经济增速就起来了,这是它们的优势。”万陆表示。


  陈鸿宇认为,当前广东省内经济增速较快的城市中,多数城市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处于工业化的上升期,尤其是靠近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带的城市,自身具备土地资源、水电资源,待交通情况改善后,就能较快吸引珠三角产业转移。


  “相比之下,湛江(2020年增速1.9%)、茂名(2020年增速1.5%)、揭阳(2020年增速0.2%,全省垫底)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城市,正在寻求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增速不会太快。”陈鸿宇解释道。


  目前,除了未发布经济增速的深圳,有12个地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其中东莞以1.1%的增速位居全省倒数第二。


  被外界认为是2020年GDP破万亿的热门城市东莞,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9650.19亿元,未能顺利破万亿。“东莞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受到疫情的冲击比较大一点。”万陆认为,近几年东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创新方面有优势,“我比较看好东莞的未来”。


  五强格局不变


  随着2020年经济增速的变化,21地市GDP总量排序出现调整,但广东省GDP五强格局保持不变,依然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其中,佛山与东莞的差距从2019年近1268.52亿元,缩小到1166.28亿元,总体变化幅度并不大。


  中山近年陷入转型困境,2019年被珠海、茂名、江门赶超后,从全省第六降至第九。2020年中山GDP同比增长1.5%,仍然排在全省第九位,与紧随身后的湛江只差不到51.37亿元,存在被湛江赶超的风险。


  广东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山要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加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山改革不够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万陆分析,中山自身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相信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后,能成为珠江东西两岸交流的衔接点。


  珠三角之外的城市排序则有所不同。其中,阳江、汕尾、河源分别比2019年上升1位;韶关下降1位,潮州下降2位。


  居于末位的云浮是全省经济体量最小的地级市,2020年GDP达到1002.18亿元,增长4.1%。云浮突破千亿,也就意味着2020年广东21个城市GDP全部突破千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云浮实现4.1%增速的优势在于农业产值增速创新高,工业增速稳步回升,四大产业集群较快增长,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3.7%,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2个百分点。


  “云浮的经济总量突破千亿,说明广东总体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陈鸿宇说。


  按照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5市被列入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万陆看来,各个地区之间不可能追求经济总量上的一致。“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追求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大致相当。云浮位于北部生态发展区,不用追求经济总量特别高,主要是把城乡一体化搞好,乡村振兴搞好。”


  短板待补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仍然是广东最大的短板。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广东21个地市中,有8个城市的GDP在2000亿元以下,分别是清远、阳江、韶关、梅州、汕尾、河源、潮州和云浮,主要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长期居末位的云浮破千亿后,与经济总量最高的深圳相比,GDP相差约28倍。


  反观GDP紧跟广东的江苏省,2020年省内拥有4座破万亿之城(广东3座),2020年经济总量最高的苏州(20170.5 亿元)与GDP省内排名最靠后的宿迁市(3260亿元)相差约6倍。


  交通条件、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化进程等多重因素造成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


  广东的计划是,要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具体举措包括,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深化“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等。


  “广深双城联动,对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再上一层楼,可能是一个决定性的力量。”万陆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有两个重点,一是中心城市对外辐射,以强带弱,缩小区域差距;二是强强联合,发挥合力。


  万陆表示,以前不同城市之间受到行政边界的束缚,竞争效应通常大于合作效应。现在全国多数地区进入到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城市之间的合作变得至关重要。广深双城联动,探索强强联合的体制机制,对广东和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不仅要高速度,还要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要形成‘后发优势’,这不容易。”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总体上看,粤东地区要以提升汕头的省级副中心地位为主,如汕尾要更多融入深圳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粤西地区要以湛江为省级副中心,不靠海的云浮要发展特色产业为宜,如石材、农牧业。


  转自:时代周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广东以提质增效振兴实体经济

    为抓好消费品质量提升,广东将出台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实施方案,综合运用标准提档升级、质量攻关整治、质量品牌建设等手段,提升重点消费品质量水平。重点抓好妇幼用品、学生用具、纺织产品、建筑装修材料、生活家电、家具、...
    2017-03-22
  • 广东出台方案落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日前,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
    2017-03-24
  • 广东打造产值5000亿元国际种业中心

    广东省将打造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并拿出重金进行政策扶持。按照规划,这一包含了种植、水产、畜禽等100多个项目的种业中心将在2025年达到5000亿元产值。
    2017-03-27
  • 广东出台试点方案 明年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近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方案》,提出到2018年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方案》指出,近年来广东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省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优势和特色逐步形成,已成为...
    2017-04-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