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在海洋经济领域再出重拳,发布了涵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洋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推广、水产种业振兴等在内的6个专项行动计划。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全面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福建海洋经济的竞争力,助力海洋经济迈向新高度。
去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超1.2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多项关键指标如水产品总产量、出口额以及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政策推动与市场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福建海洋经济正向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
科技创新,点燃海洋经济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此次发布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聚焦海洋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在传统海洋产业方面,福建持续发力。以海洋种业为例,福建省高度重视水产种业的研发与培育,去年先后建成海带、鲍鱼2个国家良种场和45个省级良种场,水产良种覆盖率高达80%,海水养殖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连江培育的优质海带种苗,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反向销售到中国海带人工繁育的发源地大连。
在新兴产业领域,福州在全国率先打造海联网工程,实现了"空天地海"一体化卫星互联,让渔船在茫茫大海中也能畅享网络通信服务。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专为大中型海洋渔船打造的新一代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已覆盖全省5000艘、全球近万艘渔船,为渔业生产、渔业管理以及渔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力推动了渔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还将围绕开展科研项目、培育创新主体、打造科创平台、推广创新成果以及优化管理机制等重点任务展开,持续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科技活力,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产业升级,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
产业升级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福建省通过实施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全力推动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深远海养殖领域,福建省坚持市场主导、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安全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深远海养殖项目。去年,全省累计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23台套,建设深水大网箱5300余口,规模均居全国第一。连江深远海接力养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提高深远海养殖效率和产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莆田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顺利投产,将渔业养殖与风力发电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水产品加工产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福建省明确提出到2027年打造多个水产加工业强县、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的目标。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一品一链"、加强品牌建设等重点任务,不断提升水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边角料、贝壳等资源,开发出涵盖食品、食品消杀等多品类系列产品,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此外,福建省还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海洋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便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在连江县定海湾,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屹立海上,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深海养殖的魅力,体验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生态建设,守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福建省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始终将海洋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福建省全力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落实工作,闽江水口库区86.3公顷养殖网箱全部提前清退,超规划养殖实现动态清零,有效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制定主导养殖品种养殖密度标准规范,开展海湾养殖容量科学测定,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渔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蕉城获批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试点,漳州创新提水式海水养殖尾水治理"绿色样板",海洋碳汇试点示范也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海洋灾害防治方面,福建省加快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工程,不断提升抵御海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深化海洋气象创新融合机制,推进海洋观测设施共建共融共享,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确保海洋经济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此次福建省发布的6个专项行动计划,是其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战略布局。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态建设的协同推进,福建省有望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取得更大突破,打造出具有福建特色、全国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福力量。(记者 王佳仪)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