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税务部门以实际行动支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2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堪称全国“含绿量”最高的省份,拥有1.21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5.12%,碳储量超4亿吨。近年来,福建省坚持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共进,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林业碳汇交易410.59万吨,交易总量走在全国前列。


  林业碳汇交易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等手段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或减少碳排放后,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单位或个人,获取额外收益。在林业碳汇等生态项目“变现”的过程中,福建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以实际行动支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


  支持企业盘活森林资源


  2021年5月,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沙县区签发。此次发放的林业碳票共5张,涉及面积508.7公顷,碳减排量2.97万吨;首批林业碳票收储量1.83万吨,总价值18.29万元。


  “林业碳票是将林木的固碳量换算为减排量,把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作为资产进行交易。”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武辉介绍,目前三明累计开发林业碳票项目49个、碳减排量112.2万吨,交易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6.1万吨、交易额达231.1万元。


  三明市是全国首个区域性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城市。为大力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三明成立了福建省首个林业碳汇咨询服务公司--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服务、碳托管和碳监测计量、碳金融服务,探索碳汇项目方法学研究等。该公司目前已在国内签订14个林草碳汇合作项目,总面积2000万亩,预估每年可实现碳减排100万吨。


  “税务部门主动跟进项目发展,帮助我们准确享受各项税费支持政策,我们将这些资金继续投入到碳汇项目中,相信我们的'碳'绿之路会越走越好。”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江祈能说。


  “公司通过持续扩绿增绿护绿,林木面积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发展到了如今的4万亩。目前,有3.19万亩完成森林碳储量测算,共计8.65万吨。我们卖出了14张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946吨,实现经济价值12.8万元。”大田县林业建设投资公司碳票业务主要负责人林钟尾说,“虽然目前交易量不算大,但8万多吨的森林碳储量,让我们看到了碳汇项目开发的良好前景。”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林业碳汇重点项目,福建税务部门组建“税特派”服务团队,走访项目建设单位,了解生产经营困难,靶向宣传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为碳汇交易是一种新型交易项目,我们在税务业务处理方面还不太熟悉。税务干部多次通过上门辅导和电话辅导,帮助我们正确纳税申报。”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林美堡说,得知公司的林木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税务干部立即为公司送上“农业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等项目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助力加快碳计量研发


  随着碳汇及其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福建探索碳计量标准的进程也在加快。2023年,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工业园,成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碳计量中心。如今,这里已汇聚近100名“双碳”人才,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碳监测体系”,填补了我国碳计量领域的空白。


  “这是全球首套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可应用于全方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空间碳流量精准分析。”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有关负责人王郑江介绍,“在研发碳汇数据测量应用的过程中,税收政策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截至目前,我们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280多万元。”


  随着碳汇价值的不断提升,市场对碳汇计量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适用于亚热带气候和地形的野外高频观测仪器设备,其中全自动土壤碳通量监测仪,能够每隔十分钟甚至更短时间,自动从土壤中获取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通量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精度。


  “以前这些仪器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成本相比同等水平进口产品降低80%以上。”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福建省森林碳计量工程中心副主任钟小剑说。


  “税务干部告诉我们,碳汇项目属于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够享受简易计税方式计税。使用简易计税方式后,不仅报税操作简单,税率还低,我们申报纳税省了不少心。”福建师范大学财务人员说。


  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在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居制造业31个门类首位。“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经因污染问题一度成为三明的“黑名片”。为激励企业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三明市政府通过分配碳排放额,为企业设定明确的碳排放限额。“如未能完成减排指标,需要购买碳配额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这激励我们集团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福建三钢集团财务负责人肖绍康说。


  据悉,三钢集团是福建重点碳排放配额企业,配额总量1580.3万吨。近年来,三钢集团通过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设备,调整产出结构和能源结构,朝着“绿色钢铁”的目标不断前进。


  “企业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后,不仅完成了减排指标,还享受到税费减免,一举两得。”肖绍康告诉记者,集团绿色转型以来,碳排放量年均降低29.5万吨,环保税累计减免1027.2万元,与2022年相比,2023年环保税减少124.5万元。


  类似三钢集团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在碳排放限额机制下,福建塔牌水泥有限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线进行节能减排改造,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23吨,今年不仅享受了40多万元的环保税减免,还获评“绿色工厂”和“绿色矿山”。(林邦航 薛莹芳 朱明珠 本报记者 叶生成 周声琼)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