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重托!福建省首台“住宅造楼机”圆满完成使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23





  8月16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福建省首台住宅造楼机所在楼栋主体结构顺利封顶。经历154个日夜、22次完美顶升,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智能“蓝色铠甲”圆满完成使命,在战江南的热土上擦亮幸福的民生底色。


  微风裹挟着热浪,站在楼顶85米的高空俯瞰大地,城建·满堂里项目施工现场,依旧一片大干繁忙的景象。回想着前几天造楼机最后一次顶升时的场景,项目技术工程师王天义站在操作台旁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他聚精会神地盯着操作界面,哪怕他对上面的指令早已烂熟于心,他知道,这是在这个项目最后一次和造楼机并肩作战了。每一次顶升对王天义而言都是一次学习和检验的机会,尽管他的工作空间不过两三平方米,不起眼的操作台却是造楼“黑科技”的中枢神经所在,一键就可实现自主移动。


  “操作界面上的每一个数值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数字动态的变化提前预判,避免一些临界事件的发生。”中建三局城建·满堂里项目经理温国伟说道,“这是我们首次将造楼机应用到福建省内,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住宅造楼机,我们都是在共同摸索这台‘大机器’的同时一起学习积累,一起进步。”节节攀升的造楼机,见证着他用时间和经验积累出来的底气。


  今年3月,中建三局将全省首台住宅造楼机“搬”进了项目的地块二3号楼,几个月来,它经历着烈日的暴晒和风雨的洗礼,为工地上坚守岗位的工人们撑起了另一片天地。


  最后一次顶升完成后,被蓝色幕布包裹着的“造楼机”稳稳地停在高空,有了天幕的“加持”,烈日也变得柔和。周伟海再一次沿着临时爬梯进入这个可空中移动的室内工厂,他蹲在交错的钢筋之上,手腕翻转之间,钢筋就被细小的钢丝牢牢捆扎在一起,原本无序排列的钢铁被编成了阡陌纵横的管网,“有了‘造楼机’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了!”


  周伟海有着一双吃苦耐劳的巧手,也是一名出色的钢筋工人,来泉十年见证了泉州的变化,也希望能在焊花飞舞中找到人生价值。同周伟海一起的,还有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建筑工人,在钢筋丛林里攀高负重,勾勒着城市未来的美好图景。


  “‘造楼机’不仅给足了一线建筑工人足够的安全感,也为项目的平稳推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项目建造工程师施航航表示,3月以来泉州就迎来了多个“阴雨模式”,按照以往免不了要耽误工期,但“造楼机”可以为施工现场提供类工厂化的作业环境,钢筋绑扎、铝膜拼装、混凝土浇注、栏杆安装、砌筑以及水电、消防管线铺设等都可以照常进行。


  如同这一年多以来的每一个施工日一样,施航航准点出现在工地上。最后一次顶升之前,他与王天义一起把该准备的、需提前查看的又检查了一遍,确保万无一失;从操作台下来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下到顶层,协调各个分包尽快入场施工。从2023年5月跟着项目进场,一年多来,施航航已经对工地上的一切了然于胸,他把自己当作工地上的“万金油”,哪里需要就往哪钻。


  从工地下来之后,施航航照旧坐在办公桌前继续挑灯“战斗”,写施工日志,做进度规划。“造楼机”完成最后一次顶升之后,施航航需要对接下来的工程进度进行一个更新,“马上就要封顶了,务必坚守好最后一公里!”


  城市天际线的轮廓里,记录着这些人青春滋长的里程碑。城市拔节生长的路上,有无数个施航航、王天义和周伟海,他们是见证者和建设者,也是勇敢的奔跑者和追梦者。从一纸蓝图到品质居所,从一砖一瓦到灯火可期,这些坚守一线的建筑工人们,用一腔热血、一双铁臂奏响“奋进之歌”。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高楼林立,机器轰鸣、焊花闪烁,都是独属于建筑人最美的风景。随着主体结构的封顶,“住宅造楼机”圆满完成它在城建·满堂里项目的使命,将继续奔赴下一个“战场”。


  转自:中国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