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将制定长江保护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长江保护法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起草。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部法律将通过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鼓励技术创新,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介绍,长江保护涉及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开发利用等,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关注水污染防治、水质量改善、水生态保护、水风险防范和水安全保障,“特别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部此前已提出相应的条款,向全国人大环资委反映,许多基本精神得到原则采纳。”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但同时,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流域之一。多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面积虽只占全国的21%,但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1.5至2.0倍。
长期以来,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是我国重化工产业的集聚区,区域内环境风险点多,且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累积性、叠加性和潜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玉婷介绍,以长江江苏段为例,沿线分布24个化工园区、700多家化工企业、化工码头117个,危化品运输船舶日均流量达500艘次。
生态环境部今年4月通报的全国地表水质量状况显示,1-3月,长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2.8%,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
落实长江大保护,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去年初,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控断面比例达到85%以上,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国控断面比例低于2%;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达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97%。
别涛介绍,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安排,在立法中要找准定位,要“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建立统一高效、协调有序的管理体制”。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吕忠梅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江流域作为巨大系统,利益关系及其复杂,立法不易,立良法更重要!”
吕忠梅认为,构建长江流域治理体制,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利边界,建立“整合式执法”的管理体制,实现多元主体权利(力)互动,创新流域管理机构的职权配置。建立长江流域治理制度要依据需求进行类型化,分类设计相应制度、形成制度体系。此外,还要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执法协调协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市场机制、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为长江流域治理提供必要保障。(章轲)
转自:第一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