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解读“免减缓”政策 社保费减免规模将超5000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2-25





  财政部、人社部、住建部、税务总局、医保局等五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企业阶段性“免减缓”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政策可为企业大量减负,相关政策对于基金影响总体可控,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


  “预计这次阶段性减免共可减少三项社保企业缴费5000亿元以上,比去年较大幅度降低社保费率综合方案的力度还要大。”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近日出台的《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明确了免、减、缓三项措施。其中,“免”是指从2月起,各省份可对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三项社保的单位缴费实行免征,免征的期限不超过5个月,即可执行到6月。“减”是指湖北以外的全国其他省份对大型企业等其他参保单位的三项社保单位缴费可减半征收,减征期限不超3个月。“缓”指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企业可申请缓缴,缓缴的期限原则上不超6个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在医保减免方面,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在确保基金收支中长期平衡以及确保待遇支付的前提条件下,阶段性减半征收单位缴纳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从2月份开始,期限最长不超过5个月。初步计算,减征措施最大可为企业减负1500亿元。


  在住房公积金方面,住建部副部长倪虹介绍,企业可按规定申请在6月30日前缓缴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间缴存时间连续计算,不影响职工正常提取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职工,特别是一线医护人员、疫情防控人员,因疫情需要隔离或暂时受影响的,6月30日前住房公积金贷款不能正常还款不作逾期处理。同时,考虑对付房租有压力的缴存职工,合理提高租房提取额度,灵活安排提取时间。


  在落实“减免缓”优惠方面,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陆进表示,税务总局将快速办理缓缴等业务。对于有的企业2月份已经缴纳了有关费款,将按照规定进行退抵,作出妥善处理,实实在在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在加大力度缓缴、减免的同时,多位官员表示也充分考虑了基金的运行情况,通过完善省级统筹、加大基金调剂力度等措施,能够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总体良好,2019年七项基金预算执行总收入8.1万亿元,总支出7.5万亿元,当期结余0.6万亿元,累计结余9.4万亿元。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超5万亿元。此次出台减免社保费政策预计养老金减收4714亿元。虽然基金收入有所减少,但影响总体可控,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陈金甫表示,截至2019年底,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存逾1.3万亿元,可支付月数超过22.9个月,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存可支付月数在6个月以上的地区占全国的86%。


  此外,相关部门也在加大对地方资金支持力度。游钧表示,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已明确提高到4%。余蔚平表示,今年将加大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力度,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中央调剂力度,加大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力度,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改革的力度。


  “截至2019年底,中央层面已经完成四批81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的划转工作,划转国有资本1.3万亿元,地方层面划转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余蔚平称。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除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和实施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外,发布会还针对支持就业给出了具体措施。


  余蔚平表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财政部在促进稳定岗位和就业创业方面出台了相关措施。一是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力度。二是加大职业培训补贴的支持力度。三是发挥创业担保贷款的作用。四是使用结构调整奖补资金支持相关的企业稳定就业。五是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保障工作。


  余蔚平指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指导地方细化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有关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确保各项政策尽快落地见效。二是加强分析研判,跟踪重点行业、区域、群体就业形势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措施。三是切实做好相关资金保障工作,支持各地落实好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稳岗就业的政策措施。


  游钧表示,疫情缓解后,随着经济企稳,前期消费和投资的释放,劳动力市场需求也会同步扩张。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