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解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22





强化改革创新强调注重实效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解读之一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这一系列验收认定文件对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进行了规范,尤其是把改革创新作为一条基本的审核内容和认定条件。


  改革创新纳入评审条件


  《办法》规定,示范区聚焦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以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统筹推进,突出创建特色,充分发挥旅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旅游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办法》中有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审核认定,把改革创新作为一条基本的审核内容和认定条件,如果没有改革创新的举措就达不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的基本条件。


  “改革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冯凌认为,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因此打破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各种瓶颈束缚,建立统筹协调、促进改革、加快创新的新模式,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验收的题中要义。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表示,全域旅游是对景点旅游的继承与创新,要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与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在体制机制上构建党政统筹、综合管理、综合执法等全域旅游基础性制度体系,才能突破或优化土地、金融、生态等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才能形成面向散客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引导、扶持和规范旅游新业态发展,才能推动旅游治理的社会化进程,才能树立“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冰天雪地”的全域旅游资源观。


  设立诸多加分项鼓励创新


  据了解,《标准》共计1200分,满1000分通过初审验收,其中要有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才能达到1000分的底线。同时,为了鼓励创新,《标准》中专门设计了200分的创新加分项目,具体分值安排为:体制机制创新(50分)、政策措施创新(30分)、业态融合创新(30分)、公共服务创新(40分)、科技与服务创新(20分)、环境保护创新(8分)、扶贫富民创新(12分)、营销推广创新(10分)。


  冯凌表示,全域旅游是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将推动各地旅游业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全域旅游也是主客共建共享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全域旅游引领的改革创新,将显著改善地方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各地人居环境、深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并充分释放旅游业的生态环保、经济提振和社会优化效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针对破解阻碍地方旅游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提出新思路、闯出新路子;其次要加强研究提炼,对各地的新经验、新做法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形成好模式、好政策;最后要做好示范推广,通过各种媒介手段,使这些好的经验模式和新的政策措施能够应用到全国旅游发展中。”冯凌说道。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席建超表示,改革创新的核心是要突破过去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发展要素流动不畅、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突出等诸多问题。这要求改革创新要遵循三个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二是坚持目标导向,确定创建措施;三是坚持结果导向,提高创建实效。


  突出实效确保创新成果落地


  在突出改革创新的同时,《办法》还规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遵循“注重实效”的原则,主要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目标结果为导向,突出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效性,坚持查看资料与实地查看实施效果相结合的原则,以直接成果和成效为认定标准,考察示范区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取得成效,科学合理判定创建单位的示范成果。


  李柏文表示,近年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涌现了很多亮点,取得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创新经验。如浙江的点状供地、山东的旅游绩效考核、湖南的全域旅游基地等,均为各地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另外,广东深圳市大鹏新区的旅游“党员店铺”和社区旅游学院、广西阳朔县的“党建+旅游”、北京延庆区的多规合一、北京平谷区的主客共享桃花港湾、贵州盘州市的多功能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黑龙江五大连池景区全域化的药泉文化等,均从当地实际出发在某一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对其他地方全域旅游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戴学锋建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注重实效”,一是选择旅游业能成为优势产业或已经成为优势产业的地区来实现突破;二是建立一套可以实现全社会有机联系、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三是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特点,找准制约本地旅游业潜能释放的因素,调整不合理的管理方式,而不能简单照抄其他地区的管理方式;四是突出地方旅游发展特色,“各美其美”,才能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进而实现生态文明和特色文化的全面提升。(记者 王诗培)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8-03-27
  •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以“旅游+”,推动旅游与其他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与住建部门联合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的全域旅游模式,与农业部门联合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等。
    2018-03-2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