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各地区如何才能找准定位,把握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工信部发布的《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或许指明了方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公告。该目录对2012年7月工信部印发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进行修订,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产业转移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环境经历复杂深刻变革,国内经济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需要产业政策找准定位、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对《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进行修订,旨在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个坚持” 引导区域错位发展
《目录》按照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分别提出了各板块的区域定位以及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
通过翻阅《目录》,记者发现,《目录》坚持市场主导、区域错位发展的导向非常明确。
例如,在原材料工业方面,《目录》提出西部地区要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 有序推动西南、西北地区按产能置换要求承接其他地区产能转移,满足区域市场需求,高质量发展钢铁产业;东北企业要严格控制钢铁行业新增产能,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所需钢铁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中部地区要以区域市场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为底线,退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引导钢铁产业向市场和资源地集中布局;东部地区则要推动区域内钢铁产业减量化兼并重组,提高精品钢材产品比重,全面提升环保和产品质量水平。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在新版《目录》修订过程中始终围绕“四个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中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二是坚持上下联动,统筹兼顾。既充分体现国家产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又兼顾地方合理诉求,充分调动地方推动本地区产业发展和转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坚持有扶有控,特色突出。抓住制造业重点领域,坚持因地制宜和从实际出发,立足各地现实基础、比较优势以及功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重在突出重点和特色,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重在合理约束和控制。四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承接发展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引导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努力构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增加新兴门类 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目录》除了分别提出了各板块的区域定位以及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以外,还列出了“地区工业发展导向”“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目录,分别提出了各板块的相关经济带(区),明确区域范围,并提出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引导区域错位发展;提出了各地重点承接、优先发展的产业及具体的承接地,产业和承接地按照优先次序进行排序;提出了各地引导逐步调整退出的产业和引导不再承接的产业条目。
在各地发展和承接的产业方面,新版《目录》与2012年相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调整。
一是增加新兴产业门类,引导产业发展与转移与时俱进。为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目录》在2012年本15个行业门类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门类,契合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地方、行业发展意愿和诉求。
二是增加优先承接地,引导各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目录》将优先承接发展产业的承接地细化到具体地区(市、州、盟),一方面指导和推动各省(区、市)将《目录》细化落地,引导各地突出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便于产业转移各方获取更加精准的信息参考。
三是增加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引导产业发展与转移升级。《目录》引导各地统筹考虑资源环境、发展阶段、市场条件等因素,对现有存量产业提出需要调整退出的产业条目,对未来不宜再承接的产业予以明示,促进地方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四是《目录》名称增加“发展”,引导各地统筹发展与转移的关系,立足全局,全面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发展基础、阶段、潜力等因素,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录》重在突出指导性和方向性,不对未列入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和地区进行限制;也不对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设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记者 崔彩凤)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