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国企员工持股的相关改革有望加速铺开。《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国资委获悉,员工持股在2018年底将进行阶段性总结,将稳妥有序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在目前基础上,中央企业和地方试点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2016年8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可从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中选择10户企业,开展首批试点。”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共选取了首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174户。中央企业层面,选取了国机集团所属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建材所属江西电瓷等10户子企业作为首批试点,目前已经全部完成首期员工出资入股,共引入外部资金18.3亿元。地方企业层面,有28个地方共选取了164户首批试点企业,其中25户已完成员工出资入股。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总的看,员工持股试点改革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在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激发发展活力、提升经营绩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其他各类中长期激励手段,创新对核心骨干人员的激励方式,将员工利益与团队利益、企业利益有机结合。中央企业控股的69户上市公司规范实施了股权激励,29户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红权激励。
“未来国企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进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进程将加快,参与企业数将增多;二是持股比例将提高;三是领域将拓宽,由一般竞争类行业扩大到非竞争类领域,电信、轨道交通、有色等非竞争类领域的集团企业子公司有望试水员工持股。”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混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持股也被称为本轮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位地方国企人士坦言,员工持股改革就是要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保持核心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激励,员工持股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把国有资本和人力资本及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发挥国有资本作用的同时,激发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劳动。同时,改变以往“大锅饭”、“论资排辈”的国企特点,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启动员工持股计划,也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有效监督企业的规范运作。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国企混改中的员工持股试点正在加速,但不确定因素仍比较多。记者了解到,在持股比例方面,相当多的国企偏于谨慎,员工持股的比例较低。这难以显著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难以让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另外,在股票来源上,多数国企的员工持股计划完全靠定向增发,结构比较单一。不仅如此,在参与试点的员工范围上,不少国企明确为“骨干员工”,但哪些是“骨干员工”目前尚没有清晰界定。
“员工持股改革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这也给我们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方案的设计上,我们综合了包括企业特点、人员结构等多种因素,在骨干员工划定、持股比例划分、股权管理约束方面都有了严格规定,有效建立了中长期员工激励和风险绑定制度,将员工的长期自身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和风险有机结合起来。”东航物流总经理李九鹏对记者表示。
谈及推行员工持股后的公司变化,一位试点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持股以后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明显提高。“以前跟公司高管是上下级关系,现在更像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都是合伙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一起把工作做好。”他告诉记者,管理团队、核心员工持股,在公司内部可以使“军心”稳定,而对外则能够获得更多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包括北京、上海、陕西、湖南、湖北、四川、山东、重庆等近20个省市明确要推进地方国企员工持股试点,多个省份已经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落实意见或方案,设定改革时间表,加速试点改革落地同时,试点企业名单也将进一步扩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已有多家国企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工作,但同时仍存在退出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核心员工”如何界定、持股员工的标准和比例如何确定等问题。对此,多位专家表示,首先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相对透明的公示制度和较强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国资流失。与此同时,员工持股需要注意底线,不能搞全民持股,员工持股应设立负面清单,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比如:增量优先,科技企业优先,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持股的比例也应划分。此外,持股也须程序化、公开化。(记者 杨烨)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