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在这一背景下,10月15日,我国集中公布了一批标准法规,其中包括8项氢能领域的标准。分别是《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加氢站用储氢装置安全技术要求》、《车用压缩氢气天燃气混合燃气》、《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统技术要求》、《氢能汽车加氢设施安全运行管理规程》、《氢氧发生器安全技术要求》、《小型燃料电池车用低压储氢装置安全试验方法》、《氢气储存输送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资料图:燃料电池汽车(图片来源:互联网)
8项标准涉及加氢站、储氢等领域,安全在所有标准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清华大学教授、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主任、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说:“8项标准得以公布,是全体氢能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丰富和完善了燃料电池标准体系。新标准实施后,氢燃料汽车、加氢站等的建设及操作将更加规范,也会助力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驶上快车道。”
■ 安全忧虑阻碍氢能推广
燃料电池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同样,我国也把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摆在重要位置,在纯电动汽车补贴全面退坡的情况下,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保持不变,显示出强大的支持力度。
不过,虽然在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来看,我国仅有广东佛山、江苏如皋两地走在前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也曾使用过燃料电池汽车,但随后两地因燃料电池寿命不过关,且政府没有长期运行经费的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也基本上陷入沉寂。
从近年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历程看,对安全的担心是燃料电池汽车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且这种担心在全国多地普遍存在。记者曾多次参加燃料电池相关会议,全国各地很多人来参会学习经验,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均是安全问题。
事实上,业内的担忧不无道理。氢气非常活跃,很容易发生爆炸事故,历史上也曾有过不少事故发生,因此,大多数人“谈氢色变”,这种认识对氢能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较大的阻碍作用。全国氢能标准委员会秘书长王赓说:“氢气以前在能源领域应用很少,主要把它当成化工产品。由于氢气容易燃烧爆炸,被列为危化品,这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一定的误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及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对氢能的推广使用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另外,在我国,燃气归属住建部主管,油品归属能源局主管,以往氢气划入化工产品或者工业气体进行管理,如今作为氢能使用,并没有明确归属哪个部门主管,这也给加氢站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据了解,佛山、如皋的加氢站采用特事特办的方法才顺利建成。
■ 8项标准解行业难题
2010年,我国曾发布《加氢站技术规范》,当时,人们对氢能利用的认识还不全面,该标准也有不够全面之处。另外,氢能技术在不断前进,该标准距离现在已有6年多,有必要随着技术进步而更新。
此次发布的8项标准中有三项针对加氢站,每一项标准都有“安全”两字,与早期的技术规范有较大不同。王赓说:“2010年出台的技术规范主要针对加氢站工程建设,没有专门针对安全性制定标准。这次出台的三个标准针对加氢站三个不同方面分别做了具体规定,可以从不同角度消除氢能使用的安全隐患,也能给各地建设加氢站提供安全依据。”
另外,甲醇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其原因是原料获取的便利性和技术的逐步成熟。目前,全国已有多处甲醇汽油生产基地,秸秆、玉米棒等都可以用来生产甲醇,既减少焚烧带来的污染,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甲醇燃料电池技术也比较成熟,得到行业重视,面向市场已经推出了多款甲醇燃料电池汽车。也因此,需要更多元化的燃料来推动氢燃料汽车的发展。作为《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统技术要求》的第一起草人,亚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业勤告诉记者:“电解水制氢也能够大规模解决燃料电池动力来源问题,目前,国内已有利用风能、太阳能电解水的制氢站,电解水制氢也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不过,氢气与氧气混合在一起,超过一定的比例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基于这一特性,国家出台了《氢氧发生器安全技术要求》。王赓说:“《氢氧发生器安全技术要求》对电解水制氢进行了规范,为其他企业利用清洁能源电解水提供了依据。”
对于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王赓告诉记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会越来越多,面临的安全问题也非常复杂。因此,氢气储存输送系统将会出台一系列标准,共包含8个部分,此次发布的是第一部分。
■ 完善标准还欠缺资金支持
标准的出台将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更大的帮助,不过,标准研究并没有结束,燃料电池汽车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更多支持。
如在加氢站的建设方面,目前,美国的燃料电池汽车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加氢站数量远超我国,但美国加氢站几乎紧挨着加油站,两者的安全距离较短。而我国的情形与美国并不相似,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毛宗强说,我国加氢站建设标准规定的安全距离很大,但在我国,城市中已有的加油站很难满足规定的安全距离要求,需要进行安全距离的重新评定,但目前的问题是,他们缺少资金支持进行安全距离的试验。
另外,我国氢气储存压力为35兆帕,远低于日本、美国的70兆帕。较高的储存压力在实际运用中有很多好处,我国也在开展70兆帕储存压力的研究,这些标准的完善也需要大量科研资金支持。
王赓同时强调,标准制定出来后,在实际运用中贯彻执行更加重要。他说:“加氢站需要做好储氢设备与压缩机的配置、控制系统的配置,这样才能保证加氢站经济、安全、高效运行。”(记者 万仁美)
转自:中国汽车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