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共有11个重点专项成功入选。这也是2016年2月以来,科技部发布的第二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发专项指南,旨在“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更好地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我国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据了解,《指南》充分遵循《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设置,细化分解形成重点专项年度项目安排,对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推荐单位、申请资格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此次入选的11个重点专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涵盖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地球观测与导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先进轨道交通、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在设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
其中,“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总体目标为,继续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在E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新型处理器结构、高速互连网络、整机基础架构、软件环境、面向应用的协同设计、大规模系统管控与容错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适应应用需求的E级(百亿亿次左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末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一批重大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究适应不同领域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协同开发与优化技术,围绕超算中心、科研机构、大学等优势单位建立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中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配合E级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研发,探索新型高性能计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建立具有世界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在我国科学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所取得的经验,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的成长。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和解决方案;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以云计算与大数据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升资源汇聚、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按需服务等能力,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据了解,为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计划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重大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并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查重,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
作为我国科技计划布局构架改革的重大举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定位为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据悉,2016年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的指南发布,标志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作为五类计划中最早启动的一项改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肩负着为其他四类计划的优化整合和管理改革“架桥铺路”的重要使命,并通过改革后的新机制发挥出更加高效的创新供给能力,充分验证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启动实施集中体现了改革进行至今各项工作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也为改革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 于大勇)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