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了《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评定和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推动装备制造业研发、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国家鼓励能源行业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的政策密集出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完善首台(套)政策体系。但这并不容易,“不敢用”“不愿用”“宁买不研发”等问题仍然存在。
补齐安全短板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指国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知识产权、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装备产品。首台套政策即通过政府采购、税收调节等方式,鼓励用户优先使用国产创新装备。
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包括75项技术装备。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研究员黄中告诉记者:“通过首台(套)政策,消除了使用单位的顾虑,支持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出来、装备上去、推广起来。”
长期以来,国内DCS(控制系统)部分核心软、硬件设备均依赖进口,在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短板。“部分企业自主研发了全国产DCS,在首台(套)政策的支持下,在多个电厂进行示范应用,从核心芯片到基础电子元器件,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全部使用了自主技术,短期内实现了工业控制系统软、硬件国产化率100%。”
上海发电成套设计研究院火电中心副主任兼总工陶丽告诉记者,从《办法》新修条款来看,支持力度较大,“鼓励用户敢于用创新技术,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还有过失宽容政策,这是亮点。”
让好技术好产品流动起来
近年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取得长足进步,但“造出来没人用”与“有需求不敢用”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业内人士呼吁加速“首台套”制度落地,破解“不信任”难题。
黄中告诉记者:“一般来讲,能源技术装备的研制单位和实际使用单位是脱节的,研究的投入主体和获益主体往往也不是同一家,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谁来投、谁来干、谁来用。”
“投入是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发从来不会一蹴而就,投多少、投多久需要慎重考虑。没有持续支持,再好的技术和产品也容易昙花一现。需要重点关注研发单位之间的同质竞争,适当的竞争是有益的,但过度无序竞争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黄中说。
在黄中看来,企业之间的壁垒也需要打破,“'内部保护主义'依然盛行,跨企业使用存在诸多门槛和限制,好技术无法推广非常可惜。”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涉及科技、财政、金融、市场监管、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税务、能源、国防科工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协同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同时,产学研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存在重硬件研发、轻人才培养的现象,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健全,需谨防产学研'两张皮'。”
完善联动机制
如何解决用户“不敢用”“不愿用”首台(套)产品的问题?如何优化重大技术装备的体制机制? 黄中建议,一是流程更加公开透明,二是标准更加明确,三是配套政策实操性好。“较好地解决了谁来评、怎么评的问题,同时体现了对用户使用的支持和鼓励。”
黄中指出,建立健全容错机制,特别是对使用单位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失误、错误和损失,不予负面评价,打消了首台(套)承担单位、使用单位的后顾之忧。“对于首台(套)方面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或实现重大突破的使用单位,除在常规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外,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上述业内人士建议,以技术突破、示范应用、市场认可为评估方向,邀请产业、市场、用户等各方面人员对首台(套)实施情况和攻关成果进行独立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参考依据,对于成效突出的技术和产品按照投入额度进行后补助,作为推广应用的补贴。
针对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九龙治水”的问题,上述业内人士建议:“对相关职责进行梳理,作出统筹安排,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推动产业、科研、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相关政策协同配合。”(记者 赵紫原 )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