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到75%以上。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
“十四五”是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了解,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十三五”以来,我国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石化化工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但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绿色安全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十四五”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快。一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石化化工行业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产量增速逐渐分化;二是产业发展模式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产能建设转向以“精耕细作”为主的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细分市场拓展渗透,服务型制造日渐被市场主体接受;三是责任关怀意识日益增强,产业发展的绿色底色日益浓郁,安全环保已成为业界坚守的从业生存底线和发展基本要求;四是资源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约束日益趋紧,基于二氧化碳开发含碳化学品备受关注,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特征的化工园区正逐步成为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腾挪发展的主要载体。
五项主要目标
《意见》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创新发展,到2025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以上。突破2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40项以上关键新产品。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75%以上。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四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95%以上,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左右智慧化工示范园区。五是坚守绿色安全,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10%以上,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六项重点任务
《意见》围绕主要目标,聚焦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安全发展等重点难点,提出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完善创新机制,攻克核心技术,实施“三品”行动,增加材料品种规格,加快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积极布局前沿化工新材料,提高绿色化工产品占比,鼓励企业培育创建品牌。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分类施策,科学调控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传统化工行业产业规模,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同时,动态更新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
三是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统筹项目布局,推进新建石化化工项目向资源环境优势基地集中,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发展。
四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技术、新模式与石化化工行业融合。发布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五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有序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以及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发展清洁生产,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促进行业间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有序发展和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推动废塑料、废弃橡胶等废旧化工材料循环利用。
六是夯实安全发展基础。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炼化行业轻质低碳原料、化肥行业磷钾矿产资源保障,稳妥推进磷化工“以渣定产”,确保化肥稳定供应,保护性开采萤石资源,鼓励开发利用伴生氟资源,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项保障措施
为保障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实施,《意见》着眼打好“组合拳”,提出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强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政策宣贯解读,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和民众合理关切,切实提升社会公众对石化化工的科学理性认知。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财政、金融、区域、投资、进出口、能源、生态环境、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员工培训,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示范应用。三是健全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相关产品标准体系、评价标识管理体系和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和污染物排放限额;制修订含碳化工产品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
转自:证券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